斜槓收入,可能是一種壞利潤

現代的所有人都應該思考斜槓的可能,也就是可以同時擁有多種身分,多個收入來源,對於多個收入來源這件事我是非常認可的,因為單一收入源對我們來說保障其實非常小,而且在面臨選擇時,你會更容易妥協於現狀

舉例來說,你的月收入 5 萬元,全部都來自於正職工作所得,當你要換工作時你可能會考慮無縫接軌,也就是離開A公司後立刻到B公司報到,中間給自己的緩衝時間非常短,因為沒工作的期間你收入直接歸零。反之,若你有投資,每月有 7 萬塊收入,5 萬來自薪資收入,2 萬來自投資收入,換工作時,你每月仍有 2 萬元的收入,你可能會給自己多一兩個月的時間好好思考下一份工作,這就是收入多元化能帶來的第一個好處。

不過斜槓的概念當道時,很多人都將多元收入視為目的,都希望自己除了正職工作外,還可以透過演講、寫文章、開課程或其他兼差的方式來獲取收入,若我們純從提升多元收入的角度來看,這些事都沒問題,但這些賺到的錢對自己來說到底是好利潤還是壞利潤呢?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剛出社會時的故事。我剛出社會時在新店一家軟體公司工作,我的起薪是 40,000 元,我租的房子在中和,那是一間頂樓加蓋的套房,房間坪數約 3 坪大,一個月的租金是 5,800 元,不含水、電、網路,加上去後一個月約 6,500 元,我每個月需要支付就學貸款約 5,000 元,給家裡 5,000 元,每兩週去一趟台南找女朋友約花 6,000 元,保險 4,000 元多,三餐每月約 6,000 元,東扣西扣每個月剩不了多少錢了。

那時候想說要增加收入的話,靠公司調薪太慢,反而兼差是比較快的,那時有個碩士班同學問我有沒有興趣兼差,一問之下是遊樂園票券代購面交,他可以拿到比售價便宜 100-200 元的遊樂園票券,扣除他自己賺的部份,平均成交一張票券我可以拆到 30-60 元不等。

我唯一需要做的事就是跟購買者約好面交的時間跟地點,下班後在新店、中永和地區幫忙送這些票券,算起來每個月大概可以增加 6,000-8,000 左右的收入。我就這樣做了兩個月左右。後來覺得這樣跑來跑去真的太辛苦了,想說自己好歹也是個工程師,為什麼不去巨匠應徵當電腦老師呢?後來上網查了一下巨匠老師的條件跟薪資,教 Office 的老師,時薪是 200-250 元,算一算感覺比送票多一點,想說應該來應徵一下。

因為我是國防役第二梯次,我是趁著入營訓練前先到公司去適應三個月,那時時間已經接近 10 月份,我就去營隊報到了。三個月的訓練跟放空後我在隔年一月再次回到公司,回公司的第一天,我先到原本的部門報到,與我同時報到的還有 3 位同梯,當時的老闆說他只打算從我們四個裡面挑一個留下來,而我,雖然有前面三個月的經驗,但卻是第一個被淘汰的對象。

主管給我的評價是:「舒帆的程式能力到哪我很清楚,可能不適合我們部門。」

那個時候我感覺很羞愧,覺得自己遜爆了,離開主管的辦公室後我一個人想了很久,我在想我先前在公司的三個月到底在做什麼。

我想到第一週時,主管到我座位旁問我:「有什麼不懂的地方嗎?」,我問不出問題來。我又想到隔沒多久,他又到我座位旁,看我在看 Java 的書,他拍拍我的肩跟我說:「程式得動手做才學得會,用看的沒有用的。」

一個月後,他將我從開發工作調去做測試工作,因為我沒法處理他交代給我的任務,他希望我將某個舊工具做改版,而我無法完成。

差不多時間,他問我下班後都在幹嗎?有花時間在學習技術嗎?

回想那三個月,我懊悔的很,我覺得自己在那三個月完全沒有任何的累積與進步,我問自己:「以後我還想面對這種很丟人的場景嗎?」。

不,我真的不想,我能力不好,應該多花時間在學習上,而不是把下班的時間拿去賺外快,我為了賺這些外快,卻讓自己喪失了長期競爭力,根本得不償失。所以接下來的半年,我每天在公司待到 9 點多,回家洗完澡約 10 點多,接下來的時間就是我寫程式的時間,我每天大概都學習到凌晨三點左右。

那段時間為我之後的工作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礎,讓我知道努力學習必有回報,而且很多時候不是沒天分,而是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如果認真,半年的時間足夠讓一個人脫胎換骨。回顧那段時間,我為了每個月 6,000-8,000 元的收入而犧牲了自己最寶貴的學習時間,那些收入對我來說是壞利潤,因為它們剝奪了我的時間,讓我無法專心投入學習,為自己創造長期價值

一年之後,我成了一個技術 team 的 leader,接著我又花了兩年的時間讓自己成為微軟最有價值專家,從此開啟了我的個人品牌之路,而在我稍有名氣之後,有些邀約也陸續出現,但我一直秉持,若無法為自己帶來長期收益或累積經驗,那些錢不賺也罷。

你可以斜槓,但如果斜槓只是兼差的代稱,你永遠得思考這個兼差能讓你有更好的未來嗎?能提升的專業嗎?能累積回你的個人品牌嗎?能讓你有更高的市場價值嗎?能讓你有更大的正面影響力嗎?如果都沒有,有的只是短期收入,那我建議你可以再想想。

隨著年紀的成長,單位時間的代價其實愈來愈高,30 歲時的一小時跟 40 歲時的一小時,其實是不等價的。在百科「有害的利潤:好利潤與壞利潤」這個單元中我提到,所謂有害的利潤包含:

  • 與策略方向不相符的利潤
  • 無法持續帶來收益的利潤
  • 持續消耗企業資產的利潤

同樣的觀念,其實用在個人身上也是完全適用的。

歡迎試閱全文讀更多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