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我學到的其實是員工為什麼不理老闆~

撰文者:黃呈智 Disney

接續上次有同學問「如何快速掌握一個陌生產業的問題」,因為我一直想要好好來回答這個問題,讓大家理解為什麼有些事情就是快不了的。

所以當時其實花了點時間,把一本教育的書再看了一次,這本書叫「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作者的寫作能力很強,可以把很艱澀的教育主題,用很容易理解的例子來說明。

看的過程,我一直學到「學生怎麼樣才會喜歡上學?」,不只是教育工作者,其實在工作上你需要「指導」「領導」人的朋友,都很推薦看這本書,也或者可以看看我濃縮版的心得


環境、工作記憶與長期記憶

其實這本書要講的重點,用下方圖二就可以解譯的很清楚了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 " 環境 工作記憶 (意識與思考的場域) ↑↓ 長期記憶 (事實型知識和程序型 知識) @DIG_NOTE|迪哥筆記」的圖像

環境是你面臨到的萬事萬物、待解決的問題。工作記憶是你的意識,目前正在思考的內容。

從環境指向工作記憶這個箭號代表工作記憶是你大腦內意識到當前環境的區域,同時也會注意到目前不在環境中的事物,會回想起相關的情節。

長期記憶是儲存你對於世界的事實型知識的巨大倉庫,例:瓢蟲有圓點,小狗是汪汪叫。這部分的知識平時都不會浮現,但有需要時,可以很快的從倉庫中提取出相關知識來。

有點像我問你「北極熊是什麼顏色的?」,這個問題是環境,你大概不消半秒就能回答我「北極熊是白色的」。

在那半秒間,你的工作記憶區塊,會開始運作,並去自己的長期記憶中找尋北極熊的身影,確認那個腦海中的圖片,然後很快的識別出,那樣的顏色,在人類的文字訊息中,應該用「白色」這個詞是好理解的。

但要是我問「台灣黑熊跟北極熊都是熊,兩者有什麼差異嗎?」,你的工作記憶區塊又會去長期記憶中搜尋台灣黑熊和北極熊的更多資訊,並且把資訊送到工作記憶中,用新的方式來組合訊息了。

而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其實跟工作記憶容量,有很大的關聯性,要解決工作記憶容量不足的問題,通常有兩種方法:

累積先備知識

以學英文為例,提到蘋果,我們應該要去記憶一整個單字 apple ,而非五個字母’a’ ‘p’ ‘p’ ‘l’ ‘e’ ,才能加快我們聽說讀寫的能力。而算兩位的乘法時,先背好九九乘法表而非用累加法來計算,也是可以提升運算的能力。

相信聰明的你一定看出來了, 這是把這些會一直被提取出來的資訊,建立在長期記憶中。在做計算或聽說讀書時,才能不假思索,很快速的把答案整合出來

頻繁的練習

書中經研究分析得知,專家在他精熟的專業上練習和應用時間遠超出一般人許多。以數學中的代數為例,在代數這門主題,考試成績高的學生,並不一定可以記很久,隔一段時間再測驗時,其實大部分內容都已經忘光,成績明顯有落差。

但學習代數後,有再去學微積分的學生們,關於代數的知識會記的比較久,原因是微積分在解題的過程中,會大量的應用到代數相關的知識。所以頻繁的運用代數來練習和解題的過程,會自然的將代數存入長期記憶中,也會記的比較久。

學生要怎麼樣才會喜歡上學?

而回到書名探討的問題「學生為什麼不喜歡上學?」,做一些延伸變化「學生要怎麼樣才會喜歡上學呢?」,書中給出了幾個很實際的建議:

確保有需要解決的問題

教學過程中,要有適度挑戰的認知活動,有點像隨時確認學生能否理解該做或說些什麼。像課堂上的互動問答,跟上一個段落後的小提問。

尊重學生的認知限制

承上題,如果你提出的問題太困難,學生腦海中沒有足夠的先備知識來回答這個問題,學生很快就會覺得無聊。

有點像你在還沒有說明圍棋的規則前,也沒下過一盤棋。你馬上就開始介紹世界棋王的棋譜,並且要同學去選出自己最喜歡的一個棋譜。

那你還不如在課堂上先讓同學看完 Netflix 上的後翼棄兵可能會更有效果。

闡明有待解決的問題

把問題變有趣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內容和學生「相關」。

想像一下,如果你要開始用三個小時的時間,說明文藝復興時代的歷史故事(註:文藝復興指的14世紀至17世紀歐洲的文化運動。),如果你很會說故事,那很棒,同學應該會聽的津津有味。

但如果你先出一個問題:下課前請寫下你最喜歡故事中的哪個角色?原因為何?我相信同學們會聽的更有收穫。

重新思考何時對學生提問

像以前小學大家可能都有用寶特瓶做過水火箭,但如果自然老師完全不說明牛頓第三運動定律,就開始做水火箭。

那學生只覺得自己在做一個玩具而已,大家可能一開始會覺得好玩,但後續不知道其原理,也無法優化和改善這個火箭的飛行狀況,那學生很快就會失去興趣。

所以在學生有正確背景知識前,誘使學生思考的每個事實或演示,都有可能成為引發學生短暫思考的經驗,進而帶來解決問題的愉悅感,所以何時要帶入發射水火箭的把戲,值得我們深思。

因材施教,彈性調整,維持學習動機

人在解決有點難,但找得出答案的問題時會持續有好奇心,而且更有成就感。問題的難度是重要的。根據個別或小組學生的能力,來指派功課會比較明智。當能力差的學生覺得太難,最後就會直接放棄學業了。

改變速度

人的注意力有限,課程過程中,大家可以改變話題,或開始新活動做為換檔,重新拉回同學的注意力。

教學日誌

解決問題或帶給學習者樂趣,花點腦力解決有點難的問題點,會帶來成就感。隨時記錄下我們成功估算難度給同學的時刻,對教學的能力精進會很有幫助

上述的方法,我自己是覺得即使在企業中領導團隊,引導同仁,也都非常的適用。

智能和環境相關

書中提到一個教事,荷蘭人 1932 到 1978 年平均 IQ 的測試成績提高 15 分,也就是 15%,這不太可能是因為人的基因改變,因為45年太短了,基因變化的速度沒有那麼快。

合理推測,比較有可能是環境變的複雜,人被迫要進行抽象化的思考,一直在能力的邊界,解決那些從未遇過的問題,在反覆不斷的練習下,所以 IQ 測試分數也會逐步提高。

研究中也發現到,一般情況下,基因會引導人在某方面有相對好的表現,表現好之後,可以進到可做更多練習的環境,所以該方面的表現也會更加卓越。

例:長的高所以去打籃球,經過訓練後愈打愈好。天生語感好,英文能力不錯,所以有機會進外商,在不斷練習英文的情況下,英文就愈來愈好。

由此可見,環境對於一個人的長期發展和進步,有多麼大的影響。不過除了環境外,如果可以在學習的過程中,遇到一個好的指導者/引路人,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好老師的五個重點技巧

在學習的環境中,老師這個角色,也是有非常多需要學習與注意的技巧,這邊列出了以下五點:

讓人相信智能是可以提升的

提升智能的第一步是讓人相信智能是可以提升的。這也和內外部歸因相關,相信做的到才會去做。

書中也做過一個研究,稱讚同學考的好是因為聰明,跟稱讚同學考的好是因為努力,後者在下一次的測驗中,表現會比較好。

因為我們獎勵努力這個行為,那學生就會知道「我的努力是有價值的,是會被肯定的」。

這應用在工作上,其實也是一樣的,雖然一般企業在意的是成果 outcome。

但身為管理者,其實可以給同仁積極努力的態度一些正面的回饋,而不是在成果不盡理想時,就全盤否定該名同仁的努力。

因為這只會讓同仁心灰意冷,對自己失去自信,也認為努力不會有任何改變。

鼓勵同學接受失敗

一個人想進步,就必須要挑戰一些超出能力所及的任務,在挑戰過程,當然不可能每次都成功,幾次會失敗,幾次會成功。

可是挑戰的次數愈多,以往不一定能成功的任務,會逐漸變得十拿九穩,變成自己能力範圍內的任務。要記住一件事,只有無所做為的人,才永遠都不會失敗。

幫助學習速度較慢的同學

一些學習進度比較慢的人,可能並不知道學習技巧和時間管理的方法,他們會一直用錯誤的方式來學習,也不知道怎麼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出時間來學習。

也有可能誤會了努力的定義,書中有舉到個例子,考不好的同學,以為自己投入 4 小時學習已經很多了。但實際上訪談那些拿到好成績的同學,才知道,投入的時間,應該是到 20 小時以上才足夠。

而這中間的誤差,會讓考不好的同學以為自己比較笨,再怎麼努力都沒有用,卻不知道是自己搞錯了「努力」的定義。

幫助這些同學改善的有效方法是改變他們的生活型態,投入足夠多的時間來學習。

同時在過程中,也設定一些他們做得到且明確的中期目標,每學習一小段,就完成了一個小目標,對學習會更有成就感,也會有更強的學習動機,學起來也會更快樂。

這也是為什麼會跟大家建議,公司千萬不要到年底了才做 1 on 1,不論是表現好了要鼓勵,或表現差了要指正,一年都是一個太長的時間,有人根本待不到一年就離開了,過程中得不到任何的反饋,自然對自己的表現也是一片模糊。

對同學有信心

教學者要讓同學知道,你對他們有信心。教師深植人心的理由,大多是感情上的,而不是教學技術上的。

大家可以回想以前在國高中會記得的老師,你可能依稀記得他的教學技巧不錯,但通常你會記得的某個畫面或是某一句話,應該是因為那個場景或那句話,觸動到你的情感層面。

而在工作中也是這樣的,我們通常都不會因為公司賺了多少錢,或是老闆能力多強,而對老闆或公司有忠誠度。

一般都是因為公司和老闆在意我們的感受和表現,對我們重視並有所期待,我們才會深受感動,並對公司產生歸屬感。

所以在工作上,主管應該要讓同仁們知道,我們對同仁們充滿信心,有所期待,這才能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係來。

鼓勵的技巧

稱讚要稱讚真實情況,很優秀的報告,我們可以稱讚這個結果超乎預期,令人印象深刻。那要怎麼稱讚一份平庸的報告呢?我們可以稱讚他準時完成,比上次更完整或是他們的想法很有趣。千萬不要言不由衷,或信口開河,被稱讚的人,都能聽出你的稱讚是不是真心的。

不論身為一名老師,或者身為一名管理者,相信學了上述的五個技巧後,對於你在教學或是帶領團隊上,都會有所幫助,不妨立刻開始練習看看吧。

教學者本身要如何保持進步?

教學要進步,首先必須要有意識地練習,以追求不斷的進步,這句話聽起來很像廢話,但「有意識地」練習,會讓人打開自己的感官,不會陷入習以為常的自動駕駛模式中。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開車的技巧,從學會開車後,應該就沒什麼精進了吧,並不會因為車開的愈久,就愈熟練。

這是因為一般人並不會「有意識地」去練習開車技巧,所以進步也就停滯了。

而有意識的練習,可以採取以下方法:

針對你的教學尋求意見回饋

可以請同樣是老師的人,到你的課堂上,聽你上課,因為同樣身份的人,比較可以有同理心,也可以帶著放大鏡來觀察,觀察很多只有教學者才會注意到的細節,並且用觀察者的身份給予回饋。

當然這要先有心理建設,願意真實的面對自己不足之處,傾聽別人給自己的意見,才會有其效果。

而學生的回饋,其實也是很關鍵的,但因為學生回饋的面向,大多會以學習效果為出發點來評量,而這中間也會有很多其他的變數,例:程度的差異、認真與否、課程內容是否有趣等等⋯⋯。

這邊建議可以請觀察員觀察現場同學的反應,並記錄下來,課後再來討論如何改善,比較可以去除多餘的變數和避免同學們太主觀的評論。

從事與目標任務無關的事

有時可以進行一些和教學非直接相關的練習,像是聲音口語表達、肢體表演、簡報製作等等⋯⋯。

雖然不直接是教學的內容,但這些能力提升,對於提高教學品質,也會有一定的幫助。例如:籃球員練習也不會只有一直打比賽這種綜合訓練,也會安排重訓和背戰術跑位等不同的內容。

找教學夥伴

學習中有個問責夥伴是很重要的,可以確保自己持續不斷的在學習「教學」這件事情。也可以透過交流和討論,來破解一些自己的盲點。

錄下自己的影片來自己看

一開始可能會有些尷尬,但在回顧自己的教學過程,可以更細緻的觀察到有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到位,可以再改善和優化。

看其他教師的錄影

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看自己的影片不習慣,那可以看看別人的教學影片,然後在腦海中模擬一下,如果是自己,會怎麼來講這一段,同時參考對方的優點和缺點,雙向尋求進步。

看彼此的錄影並討論

和教學夥伴一起,鎖定明確目標項目,一起來觀看影片,但給予的評論,要是正面且具體的。例:不要說「這段講的很爛,沒人聽的懂。」,可以說「這段如果可以補充幾個案例,同學應該會更好吸收。」

應用在下一次的教學,持續追蹤

覆盤找出錯誤後,更重要的一點是要修正原本的錯誤,直接迭代更新下次的課程,再次錄影下來,觀察比對自己有沒有修正前一次的錯誤。持續不斷的優化和改善。

結論

回到最一開始,為了回答問題,我看了這本書。也發現到「要熟悉一個產業」和「學習一門新的知識」一樣。

但看這本書,我不斷反思的是過往在引導公司夥伴的過程中,我有太多的細節都遺漏掉了,為什麼講了三遍同仁還是不懂,因為那三遍我都沒有講述到重點先備知識。

為什麼一定要講一動才做一動,因為我從來沒有讓同仁練習過「自己做主」跟「對自己負責」這兩件事。

正確的學習方式很重要,循序漸進很重要,適度的引發動機很重要,有先備知識和頻繁的練習很重要,環境很重要,有一個好的引路人很重要。

好啦,我想你也知道我要說什麼,商業思維學院就是這些元素都有的一個學習場域,如果你準備好變強了,那我們歡迎你的加入。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