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 新聞選讀】遠距醫療與臨床試驗法規放寬,使穿戴裝置在遠距醫療與臨床試驗大幅應用

撰文者:KT Huang

上星期確診,打亂了我工作與生活的步調。同時,也很慶幸醫學發達,打了兩劑的我只有輕症反應而已。

通常新藥開發,從開發到核准上市,可能要經過 10 ~ 20 年的時間。AZ、莫德納、輝瑞等新冠疫苗,在一年內就獲得 FDA 核准上市,完成兩期試驗,做完第三期試驗期中報告等,幾乎可說是奇蹟。

以 FDA 三期臨床試驗為例,通常流程長達 4-6 年,至少需要 1,000~3,000 名患者的追蹤資料,才能獲得核准上市。過程需要收集各種數據,包含人口統計相關資料如年齡、性別、種族、宗教、居住地區等,以及非人口統計資料如患者身體健康狀況、有無其他併發疾病等。

臨床試驗時間長,可能需要頻繁的回診追蹤,疫情肆虐降低病患參加臨床試驗的意願,使得新藥開發進度受到影響。美國 FDA 改變臨床試驗的指導原則,建議臨床試驗單位重新思考流程。考慮隔窗問診,或電話、電子郵件、社群媒體,甚至遠距醫療的各種設備,收集患者生理數據,並用虛擬問診取代實體看診,降低回診次數。

★ 法規放寬,使科技新創受到矚目

VivoSense 成立於 2010 年,利用智慧手錶、心率帶、貼在皮膚上的加速器等設備,偵測睡眠、呼吸、心率等,收集資料並做出分析。3 月底募得 2500 萬美金資金,資金將用於打造資料分析能力,用於臨床試驗資料。
位於加州埃爾塞貢多的 Lightship,募得 4 千萬美金。提供遠距與實體混合的臨床試驗,疾病包含多發性硬化症、阿茲海默症等。由於是遠距與實體混合,從各種管道獲取的臨床試驗病患,先在線上登記,並由 Lightship 合作的醫護人員評估是否合適。合適的病患可以透過遠端視訊問診,有必要時也可以安排護理人員到府訪問,或者到醫院與醫師看診。
回診時,大部分可以透過視覺觀看、問答的方式獲得的資訊。例如皮膚有無紅斑、有無腫脹、血壓、體溫的數值,或者與病人談話的過程,都可遠端完成。但如果網路訊號不穩定,鏡頭解析度不佳,或者是病人不熟悉操作介面,這中間產生的各種變數與不確定性,都是遠距醫療想避免的問題。而在臨床試驗更是如此,藥廠必定希望好好保護得來不易的測試對象。
同樣位於埃爾塞貢多的新創 MedVector ,提供 MedVector Window 解決上述的問題。願意參加臨床試驗的患者,都會收到一個裝有平板與專用軟體的工具箱,直覺的操作,不需要輸入帳號密碼,穩定的網路訊號,確保問診過程平順,也提高患者願意繼續參與臨床試驗的意願。

★ 穿戴裝置在醫療應用漸趨普及

要遠距追蹤,定期收集生理數據就是很重要的事情。還好科技進步,使得偵測心跳、體溫等工作,在智慧手錶上就可完成。
2021 年全球穿戴裝置,包含 TWS 真無線耳機、智慧手錶、智慧手環,甚至 Oura 的戒指,總出貨量高達 5.6 億台。雖然各家研究機構數字不太相同,但大致上耳機相關總出貨量約 4.5 億台,智慧手錶、手環等出貨量約 1.1~1.3 億不等。
每年上億台的出貨,帶來的不只有營收而已。
硬體設計的進步,軟體的改善,使得血氧濃度、身體狀態、睡眠穩定與否等,都可以透過演算法完成,提供高精準度的資料。使得穿戴裝置生理數據的量測精密度大幅增加,某些品牌如 Fitbit 的量測數據已達醫療認證等級。
另一方面,由於人體數據非常複雜,往往需要精密的設計,套用各種模型,並透過演算法,推估各種相關數據。因此,軟體公司或演算法公司,就是 Garmin、蘋果、華為等公司合作的對象。
例如運動手錶大廠 Garmin 2020 年收購生理數據分析公司 Firstbeat。三星與生理數據分析公司 LifeQ 合作,從生理數據推算用戶身體健康的變化,並通知用戶。

★ 用戶多,資料密集,就會成為有價值的產品

美國有近 8 千萬人使用智慧手錶,約 23% 的人口。智慧手錶每天戴在手上至少 8-10 個小時,在採集資料的密集度與時間長度來說,沒有任何一個設備能夠跟智慧手錶相比。
智慧手錶的單價不高,因此用戶多辦基於有趣,不花太多錢的心理而購買。用戶多,資料密集,就成了非常值錢的產品。例如保險公司便根據用戶的生理數據,調整保費高低。醫院也利用穿戴裝置監測病人的身體狀態,作為遠距醫療與慢性病追蹤的依據。藥廠與醫師,也用於臨床試驗病患的生理數據收集,以推出新藥。
穿上智慧手錶,戴上耳機運動,改善身體狀態。畢竟人們願意長壽,是建立在健康的身體,有品質的生活。我猜這也是大部分人願意使用這類裝置的原因。
另一個感想則是,消費性電子帶來的科技革新,確實在各個領域開花結果。量變產生質變,也許日後會有更多的新應用與新變化出現。


關於 KT

科技人,帶著研發精神的商業開發者。歷任面板業產品經理、新創公司產品總監、台達電產品規劃。現為中國上市公司海外市場總監及多家公司策略顧問。擅長海外市場拓展,結合商業模式,分析科技業走勢。我長期在科技業工作,關注科技趨勢,也喜歡研究各種商業行為。KT 是我的英文名字,同時也是 Key Technology 的意思。我期許自己選出有興趣,有靈感的新聞與議題,提出我的看法。後續每周固定出刊,分享我的觀察與心得。如果你對這類的議題有興趣,歡迎關注我的文章。


現在註冊會員,就能免費體驗商業思維學院!
除了專業學程試閱,並能查看老師和學員的課程學習討論和心得,現在就實際體驗看看學院和一般線上課程差在哪,感受不一樣的沈浸式學習!

點我立即體驗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