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的學習,與 2022 年的場域設計

很快的一年又要過去了,學院也邁入第三年,經過前面兩年的累積,學院有了很多學習,本文先跟大家分享我們過去一年的學習,並且進一步談談在 2021 的基礎上,我們會如何展開 2022 年,讓我們可以把學院愈做愈好。

在 2021 年,我們做了很多的調整,犯過很多錯,但也有非常多的收穫,以下四點是我覺得收穫最大,也是最值得跟大家分享的部分。

第一個收穫,課程組合的完整度

學院今年產製了 3 個走期一整年的課程,10 多堂長時數的學程,20 多堂短時數的課程,60 多堂講座,今年團隊內容的產製量非常驚人。影片課程 363 小時,音頻課程 69 小時,文字內容超過 140 萬字,不過這些都只是數字,重點是數字背後我們到底解決了哪些學習上的需求。

首先,因為學程的出現,所有人在學習一門知識時,有了更清楚的脈絡,對個人職涯方向延伸,也有了具體的方向

舉例來說,過往你可能不知道身為一位產品經理你應該學習些什麼,產品經理學程從基礎觀念到進階技巧,完整的詮釋了擔任一位產品經理所需要的關鍵能力,學習上更有結構,不需要東拼西湊。此外,隨著你的位階愈來愈高,光懂產品經理的知識可能不夠了,那你可以進一步學習的是數據化營運來強化數據能力;學商業開發來進一步理解市場與商業合作,找出產品成長的更多可能性;學習高績效管理者學程,來更好的把管理工作做到位;學習領導力學程,強化自己的領導能力。

你不用擔心上了一堂課後不知要再學什麼,因為你總是有需要學習的東西,而學院的學程本身就有清楚的脈絡在,讓你在學習上會更有方向性。

其次,內容廣度夠、深度深與多元度高,能滿足更多不同需求的學習者

商業思維百科,到年底時將有 320 篇文章,涉及將近 20 個商業領域,這些內容有助於大家建立對商業知識的廣度;
專業學程,目前 10 多個學程,課程內容是深入而全面,我們可以很深入的掌握某一領域的知識與能力;
講座與聽讀商業書選,講座跟說書的主題都很多元,學習者們可以挑選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去學習,讓自己接觸到過往不熟悉的領域或觀點。

今年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累積這些內容資產,隨著內容累積的愈多,學習上的成效也有明顯改善,學習的延續性也愈來愈好,往下也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們具體的作法與數字表現。

第二個收穫,學習的節奏與成效的提升

去年的覆盤中我曾經提到很多人在學習節奏上控制得並不好,囫圇吞棗(爆衝型、壓線型)或者有一搭沒一搭的學習,這種情況下學習的效果一般不會太好,我們認為更有效的學習法是「適應型」。

適應型的學習節奏是考量了自己本身的需求與時間後做出的妥善規劃,這是對自己學習現況有較高掌握度的表現。今年我們努力做的事,不是讓所有人跟上一個統一的進度,也不是讓所有人盡可能把課程上完,我們鼓勵的,就是配速與持續

懂得配速,你才不會讓自己在學習時亂了節奏,不會短時間內吸收過量的知識,而缺乏了反芻應用,知道自己該持續學習,就不會因為忙碌而忘了學習,知道持續學習重要性的人,在忙碌時會減少學習時間,但不會停止學習,而當自己時間上比較寬鬆時,則會回過頭來多花點時間在學習上。

為了做到這些,今年我們做了非常多的運課嘗試,也找出了幾個很有效的方法。

打卡挑戰

每天我們會挑選一個單元讓大家一起讀,一起討論,這種短時數的學習,對維持學習習慣的幫助蠻大的,這對學習的負擔不大,但持續一段時間後,成果還是蠻可觀的。所以學院每隔一段時間都會發起打卡挑戰,讓大家可以在有人陪伴一塊學。

有些打卡挑戰我們還會結合 Gather 做每天晨間的討論,Gather 打卡挑戰所需要花的時間比較多,但學習成效也是特別好,除了商業知識外,還可以同時練習引導、總結、表達與摘要的能力,算是一個蠻好的場合,下方這是最近一次 Gather 打卡挑戰結束那天,大家開心的合照。

鼓勵學習後的輸出

在打卡挑戰或學習過程中,我們鼓勵大家可以多多輸出自己的心得、想法、筆記或者提問,所以過去這 10 個月來,我們累積的討論串與大家留下有價值的觀點愈來愈多,而這些也成為大家在讀完課程內容後,另一塊可以獲得收穫的地方。畢竟很多同學的觀點都很棒,很值得大家學習,這部分的內容會被標示為「精華」,這是對分享者的肯定,也讓學習者更快的找到好的內容。

而當一個人開始在學習後輸出內容,他對內容的理解程度會加深,學習的成效自然也會提高,加上跟其他人交流獲得的回饋也會成為持續投入學習的激勵因子。

成就系統與勳章機制的建立

為了讓每個人對自己學習的步調與成果更直觀,學院在今年第二季發布的勳章體系與成就系統,除了等級之外,你還知道自己目前的學習狀況,同時也結合了一些 reward 機制,讓大家在辛苦學習之餘還能獲得來自學院的小小回饋,可能是一個勳章,也可能是 1 個學習貝,當然了,最重要的還是對自己持續學習的獎勵。

像有些同學是連續學習了 200 多天不曾中斷,這種堅持與毅力讓我很佩服啊。也有同學會按著我們每天設定的任務去逐一完成,建立了良好的輸入、輸出與互動的學習習慣。這部分現在的設計還在非常早期階段,但已經給我們帶來了不小的進步,這也會成為學院往下的發展重點之一,這部分我在後半段再來跟大家分享吧。

產品經理、專案管理學習營

去年的產品經理實戰營,我們帶領 20 多位同學完成了五個接近創業的挑戰題目,過程很艱辛,同學收穫也很大,但我們也自我檢討,畢竟這樣的做法我們頂多只能在兩個月的時間內指導 20 多位同學,那更多需要學習的同學好像就沒有機會參與了。今年我們在思考這類動手做的運課方法時,優先思考的點就是如何讓更多人可以參與,而且學習體驗不至於跟實戰營有太大的差距。

後來我們設計的做法是挑選幾個常見的情境,以專案管理來說,我們挑選的就是「兩個月做一個 App」、「幫公司導入 CRM 系統」、「規劃一堂線上課程」與「籌辦一場線上活動」,在這些情境中我們有故事情節隨著每一週的時間逐步推進,有人物角色設定,營隊進行中老師除了指導外,也會提出各種變更來挑戰你的應變能力。我們希望這個學習過程能更接近真實情境一些,而不是單純的在一種理想狀況下去展開你的學習。

關於學習營的情境式學習我在這篇文章中有分享過,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學習營的情境式學習究竟是如何運作的?

學習營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而不是一個人學習,你每週都得跟你的小組員們討論學習進度,以及當週需要繳交的工作成果,總之,你得在 6 週的時間內走完這個案子,並且產出學習營的最終報告。非常適合想要短時間內掌握專案管理或產品經理能力的學習者。

從本來的實戰營調整成學習營之後,我們一次可以指導的學員數從 20 多為提升到 300 多位,而經過幾次帶學習營的經驗後,我們也有把握可以一次帶領 500 人來完成營隊的學習。過往我們不敢想像這種深度的運營課程竟然可以一次面對 300 人,但在我們親身實踐後,發現其實是有解法的,而且體驗有可能比實體更好。

讓討論回歸學習小組

從 9 月份開始,學院將學習過程的討論從 Slack 大量的移往學習系統的小組功能中,這個移轉算是思考許久後的決定,Slack 是個好的通訊工具,不過對很多人來說等於需要增加一個新的溝通 App,而且當大家都在上面討論時,每天總會有很多的訊息通知,而這些通知可能不見得是我感興趣的,除此之外,在 Slack 上討論的內容很難檢索,也不容易留下紀錄。基於這幾個理由,我們決定將討論區移回學習系統中,而通知的部分我們則會在接下來整合 LINE OA,讓通知可以即時且個人化。

現在每天在學習小組中總會有新的討論發起,也連帶促進了大家的交流,小組功能的發展也會是學院接下的重點之一,畢竟學院有很多學習活動都是以組為單位,如何讓大家更好的交流與協作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LINE OA 隨身助教

學院沒有自己的 App,前期雖然用 Slack 暫代了即時通訊的功能,但 Slack 跟系統的整合性並沒有那麼好,例如無法推送個人化的訊息給每個人,而且也有不少人是不習慣使用 Slack 的,所以後來我們選擇使用 LINE OA。

LINE OA 會在你設定的時間,每天推送個性化的內容給你,目前我們會推送的內容包含我們推薦的內容,你正在學習的課程或參與的挑戰,以及近期小組討論的動態跟一些熱點羅動,讓你不需返回系統就能知道學院正在發生的大小事。

LINE OA 也是一個剛起步沒多久的服務,推薦的精準度、個人化等方面都還有改進空間,但它確實也有效的為我們帶來了更高的學習活躍度與互動的即時性,往後的優化非常值得期待。

一週 2-3 次的學習頻率最持久

綜合以上,今年我們做了很多嘗試,看起來做對的很多,但其實失敗的嘗試更多,不過也讓我們獲得了一個很重要的洞察。那就是學習頻率不見得愈高愈好,而是當一個人週能學習 2-3 天,那他的學習習慣就有很高的機率能延續下去。

有些人本來不學習,我逼他一週要學七天,撐過前兩週他就無以為繼了,即便是那些學習勤奮者,在面臨工作壓力時,要一週學習七天的難度也是很高的,但這些人並不是沒有學習動機,而是我們對學習頻率的要求太高了。後來,我回過頭來想想自己的學習狀態,我這樣的重度的學習者,一個禮拜的學習頻率大約就是 4-5 天。

而從數據反應,那些每週能維持 2-3 天學習頻率的人,絕大多數都還在學習中,而頻率不穩定的人,中斷學習的比例明顯較高。有了這樣的洞察,我們在運營上對於學習活躍的定義也做出了調整,而這也進一步影響了我們運課時的思路。


第三個收穫,搞懂了學習型社群的樣貌

去年我們初步試行了學習型社群,但我們錯誤的以為所謂的學習型社群就是一群人在一個地方上課,然後可以互相交流,擴張人脈。我們以為學習型社群是「學習+社交」兩件事的結合。所以我們鼓勵大家多多參與社群活動,邊學習邊社交。但去年底的覆盤時,我們發現這樣的想法其實錯得離譜。

我們回過頭思考學習型社群的本質,核心還是在於學習,沒有學習的社群,根本不能稱之為學習型社群。所以今年的上半年,我們減少了很多社交活動,反而把重點都放在鼓勵大家學習硬知識,因為我們認為過度強調社交很容易讓焦點偏掉,畢竟相較於學習,社交通常更有趣,也更沒負擔。這個坑去年我們踩過,今年不希望再踩,因為過度的社交而沒有花時間去學習,是很難產生進步的,而這並不是我們希望看見的。

過程中我們也有過掙扎,畢竟舉辦好玩、有趣的活動,讓大家很 high 感覺還是蠻好的,最少在情感層面,但我們也經常思考自己的初衷,問問自己:「我們是要讓大家每天都很 high,但不見得有學到東西,還是希望過程沒那麼激昂,但能學到東西呢?」

一開始我們選了後者,但漸漸的我們發現自己其實有機會做到又好玩又有效,只要我們將學習過程盡可能設計得更有趣就行了。所以我們發展了成就系統,發起學習挑戰,組織 Gather 晨會,社團的火種們(社群貢獻者)也發起了很多又好玩又有學習意義的活動,這些新活動的發生都讓學習變得更有趣了。

在商業世界裡社交與社群本來就是學習的重要環節。

商業世界,你必須學習跟他人建立關係,社交基本上是難以避免的,學院內有這麼多同學,每天你都可以在系統中、課程中遇到各式各樣的人,在這個場域中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擴充自己的人脈資源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很多人都是在學院裡找到好朋友,另一半,或者工作與商業合作的機會,這是每個人都需要學習的一件事。

而在商業世界中,因為沒有標準答案,你必須多與他人交流想法,激盪出不同的觀點,你會有很多的學習與收穫。在學院內,我們愈來愈鼓勵跟身邊的同學學習,而不是非得跟老師學習,老師在整個學院社群中只是其中一個參與者,只是他們在某些領域上經驗更豐富。

但我也不斷強調,老師的知識是有邊界的,他不見得能很好的回答你所有的問題。以我自己為例,我待過大公司與小公司,一直以來都是從事軟體相關工作,而我帶領過的部門很多元,所以我看的面向比較廣一些。但我不熟硬體,產業別上我對特許行業也不熟,你問我可能無法獲得很精闢的答案,反而你身邊那個跟你同產業的同學,他在這些問題上可以給你更有效的回饋。

我們認為,一個好的學習型社群,必須圍繞著學習而生,而要讓學習這件事持續在社群內發生,我們需要建立一些對學習的重要價值觀,讓每個人都知道需要抱持著什麼樣的學習心態,會讓你在這個社群中學到最多。其中,有三個重要觀念是我們持續在跟所有人溝通的:

  • 從追求標準答案到接受沒有標準答案。從小到大我們總被標準答案綁假,希望老師告訴自己標準答案,希望能有 100% 不會出差錯的解法。但這樣的心態對學習是有害的,在學院這個場域中,我們鼓勵大家多討論多激盪,過程中你總會獲得對你有幫助的資訊。
  • 從跟權威學習到跟同儕學習。過往的學習大家太習慣圍繞著老師,但其實在商業世界中,老師的觀點只是無數觀點中的一種,還不見得會是正確的,老師只是整個學習場域中經驗相對老道的成員,我們身邊的同儕可能更值得我們學習。
  • 從外部歸因到內部歸因。過往大家習慣將公司、組織、社會的問題歸因於老闆、同事、政府官員,但這並無助於解決問題。在學院的學習過程中,我們鼓勵大家多多提出具有建設性,對解決問題有幫助,而且是自己能產生影響力的事。

這幾個月來,除了學院團隊發起的活動外,社群也發動了幾個兼具學習與社交的學習型活動,例如商務社的「 LinkedIn 翻新計畫」,鼓勵大家一邊翻新自己的 profile,一邊連結更多朋友們。

例如產品社發起的每週產品思維討論,近期他們甚至開始錄起 podcast,邀請學員擔任受訪者來跟大家分享各種擔任 PM 的經驗,錄出來的 podcast 也很有水準,不愧是 PM 們。

或者是溝通表達社,每個月都會組織一場活動讓大家學習與練習溝通表達這件事,他們也經常邀請學院的其他老師一同出席活動與大家交流,這些都是很棒的社群活動,也讓大家有很多的學習與交流。

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我們接下來會鼓勵更多自發性的活動,因為在組織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所有的人也都在學習,包含如何組織活動、團隊合作、企劃,並讓活動產生預期的成效,不只是參與者有所學習,籌辦者也一定有學習

鼓勵分享,鼓勵交流,讓每個人在過程中都有學習與成長,這才是學習型社群的真諦。


第四個收穫,對每個人學習狀況的掌握提高了

今年因為做了較多運課機制的調整,加上搭建了自己的系統,我們對每個學員的學習狀況有了更多的掌握,包含學習偏好,你喜歡哪些類型的課程,學習的頻率,最常在哪些類型的內容中留言,這些基本上系統都能判斷出來。而你學習頻率的改變,或者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回來學習,這些行為學習系統也都會發出 alert,讓我們可以盡早協助提醒你回來繼續學習,不要睡著囉。

簡單的說,我們已經能針對不同狀況與需求的對象提供更個性化的服務,包含課程推薦、學習建議、上課提醒、學習問題診斷等,過往我們在回答同學問題時,因為不肯定對方的學習狀態,我們可能會推薦錯誤的課程,也可能會誤以為對方應該已經完成了某一堂課程,這時通常得花上多倍的時間去逐一釐清。但現在我們只要先看一下他的學習紀錄,我們就比較清楚他當前的學習狀況了。

包含:
他有在學習嗎?學習的節奏與頻率好嗎?
他學習的方式恰當嗎?除了輸入外有輸出嗎?有參與更多的討論來解決自身遭遇的問題嗎?
他都上哪些課程?這些課程是否有助於解決他的問題?

當我們在聽他的問題時,可以一邊看學習紀錄,了解他的狀態,然後比對一下他所遭遇到的問題,我們往往可以給出更具體的建議或回饋。現階段我們能做到的是人工判斷,但近期我們開始收斂我們的建議邏輯,並逐步建立起規則,讓系統可以先以規則的形式來自動化提供建議。而下一步,我們正在研擬的是導入 AI 來改善這個過程,讓每個人都有機會或得更個人化,且更到位的學習建議與回饋

針對不同學員的學習狀況,我們目前常見的推薦邏輯有以下幾種:

第一,針對當下遭遇的問題推薦合適的課程。例如有人是時間管理不好,經常窮忙,我們會推薦「OTPR 敏捷工作法」,讓他可以用更有結構性的方法去覺察自己時間管理的問題,並有具體的方法協助他改善;有人是經常感到焦躁不安,我們會推薦「情緒智商與壓力管理」協助他找到自己的情緒根源,並學習與情緒相處;如果談完後發現你並不擅長傾聽,但你所在的職務經常需要與人溝通,那我們可能會推薦你上「溝通表達」來改善溝通上的問題。

第二,根據職涯階段推薦合適的課程。當你工作 3-5 年後,需要在職涯上有所突破,我們會根據你之前的專業領域提供進階課程的建議,例如專案經理,在學習了專案管理後,要往更高階層邁進,我們就會鼓勵上高績效管理者學習與領導力學程;如果你是產品經理,在學完了產品經理學程後,我們會建議你續修數據化營運、高績效管理者、商業開發學程與領導力學程;如果你是一位商業開發,在學完了商業開發學程後,我們會建議你除了修管理課程外,最好也把產品經理學程的內容修完,補強你在產品面的知識。

這樣的學習路徑我們正一條一條整理出來,而整理的邏輯,除了我們自身的判斷外,我們也從數據上觀察了同學本身的選課傾向,兩方比對後產出更客觀的建議。

第三,相似領域的內容推薦。這一項比較單純,學院有超過 70% 的人都有選修了特定的專業學程,在系統 profile 上也大多有設定自己的專業領域,所以我們會根據你選擇過的課程,參與過的講座,以及你設定的專業領域來推薦適合你的課程給你,這個邏輯算是最單純的。

我們的推薦邏輯,納入了我們對問題的洞察,以及對不同職業發展路徑的專業判斷,這是目前學院推薦的獨特性,但也是相對複雜之處,但在經過上千次的推薦後,也漸漸整理出一些邏輯來,這部份我們會持續進行優化。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 2021 年我們的收穫可以總結成以下幾點:

  • 課程的大量產製,構成了足夠強的課程組合,能同時滿足學習者廣而深的學習需求
  • 運課機制的漸趨成熟,對學習者學習成效與學習持續性的把握愈來愈高
  • 對學習型社群的運作有了進一步的探索,知道什麼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
  • 系統逐步健全,讓我們可以更規模化的提供各種個人化服務,讓學習者的學習更有效

而我們的發展脈絡,其實還是圍繞著學院的「學習四支腳」來推進,今年我們在這四個部分都有了質與量上的進步。當然了,相較於我們的長期目標,我們不過推進了 1%,還有太多需要努力的地方,而往下,我會進一步跟大家分享我們在構思 2022 年方向上的思路。


不忘的初衷

每次在思考學院的策略方向時,我們總是不厭其煩地思考學院當初成立的初衷,我們希望透過我們的努力讓「台灣成為一個更友善、更幸福的社會」,我們想像的未來社會,是貧富差距更小,平均收入更高,人與人之間更能互相理解,更少因為不理解而產生紛爭。而我們相信知識是讓國家富強,以及減少人與人之間認知落差的關鍵。

在 2020 年,我們透過日更,一天一篇商業文章的方式,帶領大家真正理解商業的全貌,並奠定了基本的商業概念。

在 2021 年,我們進一步擴大了自身的影響力,將商業知識從廣到深的作了更全面的解讀,並透過各種嶄新的學習方式,提高了學院在商業教育上的重要性與知名度。傳統的大學,要服務 5,000 個學生,所需要的軟硬體資源都很可觀,而學院可能只花費了 1/5 不到的資源就作到了。

而 2022 年,我們會進一步往前走,希望能對台灣的商學教育帶來更大的影響,不是為了顛覆目前的教育體制,而是希望能一起找出更有效的方法,協助學生們找出適合的方向,培養面對挑戰所需要的種種能力。我們很樂意分享自己的經驗與資源,不只是針對商學院的學生,而是更廣泛的學生族群,因為我們始終相信,商業思維不是商學院學生才需要的,而是所有人都需要。

在往後看,在 2025 年我們有個目標,是希望能孵化更多具全局觀的國際級人才,而這也意味著學院的教學資源,包含內容、師資、學生對象都需要更具國際思維,距離 2025 年只有 3 年的時間,我們也要開始作準備了。

除了學院本身的成長目標外,我們對 2022 年的想像會放在以下幾個方向:

  • 讓所有的學習都成為可累積、帶得走的資產
  • 與企業需求接軌,輸出更多具備商業思維的人才
  • 扎根校園,與體制內商學院或其他學系合作
  • 國際觀的建立,跨國別的交流

往下,我便針對這三項進行深入的說明,也讓大家了解我們 2022 年的課程與機制設計的背後思路。


讓學習成為可累積、帶得走的資產

在學院內,有很多同學已經跟我們一起學習兩年了,而且很多人已經決定繼續學習第三年,而這段時間內,我們看見了這些人的巨大轉變。而有些人,我除了在課程中會看到他,也會有機會在課程中的討論與留言中看到他的觀點,還可以在社群活動中看到他與其他人的互動狀況,以及其他人對他的回饋。

除了我有觀察到的部份外,學院的學習系統中也留下了很多的紀錄,系統會告訴我他留下了多少很棒的觀點(其他人的讚數,或者被標註為精華留言),也會告訴我他學習的持續性與勤奮,而我從社群的討論中也會知道他是否樂意回答其他人的問題,協助他人成長。

從他的學習習慣中,我可以觀察出這個人是否具有好的學習心態,以及是否願意嘗試那些過往不熟悉或不擅長的事情;
從他與他人的互動中,我可以觀察出他的溝通表達能力,人際協調能力如何;
從他參與社群活動時與他人協作的狀況,輔以他人給他的回饋,我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團隊合作能力與領導力如何;
從他在課程中或討論中面對挑戰性提問時的反應,以及面對複雜問題時的思路,我能知道這個人面對問題的應變,以及處理模糊問題的能力;
透過他在學院內或得的學習證書,我可以直接對他的專業能力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

在學院內,每個投入學習的人都會留下許多的學習足跡,我們除了能從這些數據中去了解你的學習狀態外,也能更認識你,知道你面對事情的態度,以及那些比較不容易被識別的軟性優勢。

過往我經常用我的印象去推薦一些我覺得很不錯的學員給企業,而我之所以能作出這樣的推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對這個人觀察的時間夠長,累積的數據量夠多,所以我可以直接寫出這樣的推薦內容,讓用人單位更清楚我為何要推薦這個人選。往下,我們希望這種推薦可以由學院的系統直接提供,讓所有在學院學習的 bizthinker 們,都能有一份獨一無二,來自學院的推薦信

我們發現,很多人的軟性特質很棒,但他在履歷上總是難以凸顯,因此經常在履歷篩選這一關就被刷掉了;而用人單位也是,很多的職務都很重視軟性特質,但他們很難從履歷上,或者面試過程完整的識別這個人的軟性特質,最後只能憑感覺作決策,錯過了好的人才,也錯用了不適合的人,非常可惜。

針對這個問題,學院正在發展「個人能力模型」,這個模型背後就是透過更客觀的數據來解析一個人的專業能力與軟性特質。

而學院之所以能做到這件事,不是因為我們有課程,畢竟課程只能辨識一個人對專業知識的吸收,但無法確認他是否真的理解了,但學院可以。除此之外,因為我們是一個學習場域,每個人都會在這邊留下各式各樣的足跡,我們都會幫你記下來,做為你的成長紀錄,讓每一分學習的投入都成為你面向未來的可靠資產。

學習營的金級證書

我們相信「學習是可以累積的資產」,每個人在學院的所有學習都可以成為你人生的養份,以及求職時的加分項:

  • 你在學院的學習歷程 (這是針對你的學習動機、學習成果可以附加的 credit)。
  • 你在學院獲得的各種認證,包含學習營證書、特殊的勳章、職能之星等等,這些也是學院可以在你求職過程中拿來證明你的專業與人格特質的直接證據。
  • 你參加社群活動的紀錄,包含擔任火種、志工,或者經常在社群中熱心分享,協助他人解決問題等等,這些可以補強你在團隊合作、熱心助人等多方面的特質。

過往求職或求才時,企業與求職者雙方,對於領導力、人際溝通、團隊合作或態度面的議題總是缺乏足夠的參考依據。但在學院這個學習場域中,因為一個人的能力與態度的展現是多面向的,我們將可提供具備參考價值的資訊。

過往在找工作時可能都是單兵作戰,但現在學院能提供給你更多的助力,讓你在認真學習、認真玩之餘,還可以持續累積自己找工作的資本。

而為了讓大家可以累積更多有價值的學習資本,學院社群在接下來將會發起更多實戰型態的活動,例如直接籌辦一堂線上課程,或者向企業承包一個產業分析的案子,也可能是讓學員直接操盤一個真實的行銷案,這些實戰類型的活動都將成為學員們累積實戰經驗很重要的元素。

不過這方面關於個人資訊的揭露,會需要會員本身的許可,在會員隱私與權益的保障上,我們還是會在早期就考量進去。


與企業需求接軌,輸出更多具商業思維的人才

在 2021 年,已有眾多企業對學院提出人才需求,這些企業認為學院訓練出來的學員本身具有成長心態、敏捷、價值導向、重視數據等重要特性。而這些特性正是 VUCA 時代企業所需要的,與其在外頭找,不如直接找經過學院認證的人才。

而我們也知道,很大比例的人投入學習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找一份更好的工作,過上更好的生活。所以我們在「個人能力模型」成功搭建後,我們就能更針對性的輸出許多企業需要的人才,過往我們因為不具備就業服務的執照而無法從事媒合工作,所以在求職求才的最後一哩路上,我們都是選擇讓雙方自己接洽。接下來,我們將把這最後一哩路給接上。

學院在今年的第四季啟動了「bizthinker+」的人才庫計畫,這個計畫將分三個階段執行,希望能讓好人才被看見,也讓好工作被遇見。目前尚在籌備期,但我們希望能逐漸讓學員的學習成果被更多企業主與 HR 看見,也會邀請企業主來參與學院的學習活動,感受一下 bizthinker 的特質,希望未來他們會優先考慮學院的學員們。

在上個月底,我們與 KKday 合作,由 KKday 這邊出題,學院的學員們來挑戰,這個題目有一定的複雜度,但學員們都在短短的一週多的時間就完成了第一版提案簡報,不論在面對挑戰的積極性,以及學習的動機上都是非常強烈的。Pitch 過程 KKday 的評審們也對學院學員的素質表示讚賞,這都是我們樂於看見的。

除了將學院的學員推薦到合適的工作崗位外,我們也積極的在思考我們的人才服務還可以為企業端做什麼?我們發現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實很多。

  • 針對招募,我們的人才庫可以有效的協助企業找到好人才;
  • 針對育才,當你將員工送來學院學習,我們除了能告訴你這個職能的人應該學習些什麼外,還可以指導他怎麼學,企業主跟 HR 可以不用擔心員工培訓的問題,只需要跟我們互相配合,協助員工投入足夠多的時間學習,並有效的運用在工作中就可以了;
  • 針對用才,當這位員工在學院學習一段時間後,我們還可以告訴你從能力模型中,我們看到這個人的強項是什麼,還需要補強的弱項是什麼,甚至還可以進一步建議你把這個人擺放在什麼位置上。

簡單的說,我們有機會成為企業的人力資源顧問公司,幫你處理好選才、育才與用才的工作,而當我們能做好這件事,我們才算是真正做到了學用之間的有效串聯。企業如果要轉型,首先得思考的是人才的轉型,而當公司內有一群人具備敏捷、商業思維、數據洞察能力,而且具有持續成長的心態時,企業在轉型的路上也會走的更順一些。


扎根校園,與體制內商學院或其他學系合作

學院 2022 年的重點目標之一,就是對商學教育帶來較大的影響,我們的思路上是希望先從企業與學生端下手,企業某種程度算是學校的客戶,而學生則像是學校的產品,兩者對學校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對企業端來說,我們靠的就是前面兩項關鍵任務,這部份我們已經踏出了兩三步,而學生端的部份我們近兩年其實都有提供在學生方案給在學生,兩年下來也累積了超過 300 位學生,最年輕的只有 14 歲。2022 年我們將會有更多的心力投入在學生族群中。

我們對於跟學校的合作,並不是為了取代或否決學校的教學內容,而是因為體制本身就有諸多限制。例如台大對未來大學的想像,概念是真的不錯,但在現實的考量與政治包袱下,要實踐的難度是加倍困難的。不是大家不想做,而是阻礙太多。而學院本身並沒有這樣的包袱在,我們一方面可以移植我們的模式,二方面也希望成為學校的合作對象,將一些更實戰、更前瞻的課程引入到學校,讓學生們可以趁早學習


國際觀的建立,跨國別的交流

除了上述三項重點之外,為了為 2025 年的目標做準備,學院在明年也將開始引入更多探討全球化、國際化、世界觀相關的議題,今年學院在商業思維百科中已經加入了部份關於全球化的內容,讓大家知道全球化對世界、對國家、對公司、對社會帶來的衝擊。

台灣過往的人才培訓,太少面向國際,也很少探討世界情勢,這也導致我們都缺乏對世界宏觀的看法,這也進一步導致,台灣具備國際觀能面向世界的人才始終不足。培養國際人才的路很漫長,但明年我們想先有個起步,我們會先啟動國際商業情勢的週報,讓大家可以針對發生在全球的最新商業事件有更多的討論與交流,擴展大家對世界情勢的理解。

除此之外,我們也會引入更多來自國外的內容,讓大家更習慣接收原文的第一手資訊,而非只能閱讀中文的三四手轉譯後的內容,這方面的經驗我們比較少,早期會先試行一段時間,逐步找到合適的做法,讓大家可以自然而然的吸收國外資訊,並能從更宏觀的角度探討相關的可能性。


2022 年學習場域設計

前一個段落中我們揭露了學院 2022 年的策略方向,以及背後的思路,而具體我們又會如何來調整學院這個學習場域呢?

從課程角度

2021 年我們已經有非常多的課程,細步的資訊可以參考下面這張圖。

而 2022 年,我們的課程組合將會做出以下調整與增添。

基礎知識上,百科還會繼續新增更多主題的內容,包含人才的選育用留、運算思維、營運管理、生產管理、學習型組織、變革管理、研發管理等內容,總共約 80 篇左右。而做自己生命的 CEO 則會做出升級。

過去一年 CEO 這堂課對很多的學員帶來很大的啟發,一直以來也都是學院除百科外最多人學習的課程,這意味著大家對於探索人生的需求非常巨大而迫切。因此在 2022 年我們決定花更多時間在這堂課上,我們會將一整年的課程拆成四個季度,每個季度都有主題、任務與工作坊,主要協助大家更好的探索自己,掌握對自己的主控權,成為自己生命的 CEO。CEO 這堂課程明年還是會面向全體會員開放,包含工作坊都不需要另外用學習貝購買。

通用課程上,這部分目前新增的課程沒那麼多,主要是有效決策、個人財務規劃等 4 堂課。

專業能力上,目前學院已經有 17 個專業學程,明年還會新增國際商業情勢、運算思維、商業模式設計、策略規劃等 8-10 個學程。

動手實踐上,除了產品經理與專案管理學習營之外,商業開發、問題分析解決與數據分析也將啟動新的學習營。除此之外,像 KKday 這種來自企業端的挑戰在明年也會陸續增加,讓大家可以用真實案例來磨練自己的專業能力,也讓自己被這些企業看見。

此外,我們希望學員將學院當成一個最好的實踐場域,如果你想要學習如何辦一場活動,那就在學院內招集夥伴,在學院這個平台上舉辦,至於有多少人會參加,那得看你的企劃、行銷、執行等各方面的能力,這正是實踐自己所學的好機會。在學院內打磨你的 MVP,然後到市場上去打仗。

如果你想累積 side project 或者實戰經驗,那可以在學院內參加各種社群活動團隊,有時扮演組織者磨練領導力,有時扮演執行者磨練專業技能,有時扮演單純的志工,回饋這個學習環境。

除了上面這些,最近我們也在跟一些 mentor 還有企業洽談承包一些小型專案,讓學院的學員可以用這些專案來磨練實戰經驗,這是真正承擔成敗壓力,面對真實問題的實戰,去年我們不敢做的事,今年我們還要繼續試試看。

在學院這個場域中,你可以透過學習營、自組織的 side project,以及參與一些真實專案來累積實戰經驗。

啟發引導上,學院會在既有基礎上開始引入更多運用 AI 而帶來的學習建議、回饋與引導,有效協助學院或得個人化的體驗;近期我們也與 MAYO 合作引入了 Lasso-CAT 職能評測系統,免費提供給學員們,讓大家透過評測更知道自己在職場上的優劣勢,進一步找出適合自己的發展與學習方向,讓自己愈來愈好。

除此之外 Gather 晨會我們也正在進行優化當中,希望逐步發展成學院的線上交誼廳,讓大家可以隨時隨地上來與人交流與學習。

從社群角度

在社群中,我們前面已經展現了學院社群自我生長的可能性,往下我們會做更多強化社群有機成長的行動,包含職能日、社群之星、主題社團、小組挑戰等。社群的可能性很多,我們不敢輕言斷定它能做到哪些事,我們努力在做的只是為這個社群持續增添養份,讓大家更了解自己可以在這個社群做些什麼,然後鼓勵更多的人參與進來。

職能日,是我們 10 月份開始的新企劃,這是從一些上市公司學來的,有些公司會針對不同的職能舉辦職能日,讓這些人有機會被公司的所有人認識,進而促成公司內部的交流與互動,10 月份是 PM 職能日,我們共選出 7 位職能之星,這幾位職能之星會在當月的職能小聚上與大家分享他們的經驗。讓更多人被看見,也讓更多元的觀點被聽見,這是職能日活動背後的用意。

社群之星,在整個學院中,其實有更多值得認識的學習夥伴,過去他們可能沒有太多機會被大家認識。搭配職能日活動,我們也開始為大家增加更多的社群識別,希望讓更多人在社群中被看見,建立起自己的專業品牌,找到更多機會,認識更多的人。職能之星是社群之星的一種,除此之外還有社群金頭腦、火種、志工等多元角色。

主題社團,今年我們成功運作的社團大約有 3 個,之所以說是這成功運作的關鍵原因在於,社團目前的掌舵者們開始思考做什麼才是對社群真正有價值的,也希望能帶給社團成員更有價值的互動。這類型的社團我們希望能多來幾個,讓各種主題在學院內都可以獲得充分的討論與交流。

小組挑戰,學院在 9 月份時發起了 21 天打卡挑戰,可以是單人報名,也可以是組隊報名,最後有超過一半的同學完成了挑戰,而其中 95% 都是團體組。群體學習會有更強的動機,也會有更多元的學習,這將是我們會持續發展的重點項目。

除此之外,當然還會有一些線下活動啦,這部分還得看疫情的狀況而定,不過我們為了讓大家有更好的交流,向來都很願意嘗試新工具,上半年我們用 Hopin 讓大家體驗了線上展會以及一對一交流的活動,在近期,我們又體驗了另一個更輕量,但更穩定的一對一交流工具 Glimpse。

社群營運的目標,讓更多交流發生,激盪更多的學習火花,這條路上,我們會持續進化。

從系統角度

系統的發展在 2022 年會成為重點,因為不論是學習數據的採集與分析、學習有效性的判斷、推薦系統等專業性較高的 features,我們還需要持續優化整體用戶體驗與推升學習成效,有一大堆要做的系統功能,甚至新服務的發展。這些我暫時就不贅述了,可以期待我們接下來的幾次大改版。

從會員權益角度

2021 年跟 2022 年的會員權益其實有不小的提升,以下陳列幾項給大家參考,然後增加這些項目,暫時都沒有增加基礎會員費喔。

  • 會員日、職能日、會員生日禮
  • CEO 送固定四堂實作課程(目標設定、未來履歷、個人版策略地圖、績效覆盤)
  • Lasso-CAT 職能評測服務
  • 人才媒合服務
  • 社群識別與社群分享舞台
  • 可累積的學習履歷

結語

這篇文章花了我 12 個小時,不過相較於 2020 年底的覆盤,今年的覆盤在方向性上更明確,也更知道我們到底哪邊做得好,哪邊做得還不夠好。迎向明年,挑戰依然巨大,不過我們還是希望本著初衷,持續為願景而努力。

最後這段對自己的期許與去年相同。

今年我們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找出自己的缺點,並逐步變強,明年的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又進化到另一種狀態了,不過不變的是我們還是會持續檢討,持續改善。

最棒的版本,永遠都是下個版本,循著這個思路,我們一定能一起學習,一起變強。

如果你對學院明年的課程感興趣,我們正在招生中,也歡迎你加入我們跟我們一塊學習。


現在註冊會員,就能免費體驗商業思維學院!
除了專業學程試閱,並能查看老師和學員的課程學習討論和心得,現在就實際體驗看看學院和一般線上課程差在哪,感受不一樣的沈浸式學習!

點我立即體驗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