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選工作?該離職嗎?7件職涯中你該思考的事|職涯規劃的關鍵抉擇

上一篇我聊到長線思維,而 Evonne 則提到了指數型成長,本篇我想進一步跟大家談談職涯的 8 個關鍵抉擇:選工作、離職、轉職、轉換職務、晉升、兼職、創業與休耕。

職涯發展規劃背後的關鍵思維

根據統計,台灣人整個職涯平均會在 6-8 家公司任職,而這個數字如果考量了兼職工作,我相信應該會大於 10 家。而除了離職/就業這樣的循環外,我們也會經歷無數次關於晉升、轉換職務、兼職、休耕的抉擇,有些人甚至會考慮是否創業,又或者像我一般,在創業幾年後又再次回到職場上。

我從 2004 年開始以實習生的身份加入一家軟體公司擔任軟體工程師,期間除了撰寫程式外,還擔任 presales 跟駐點技術 PM,2005 年以國防役身份加入鼎新電腦,這是我的第一份正職工作,我在這家公司待了九年半,期間從工程師、PM、team leader、產品經理、產品總監、技術總監到 BU head,中間轉換了多次職務,也晉升了很多次,前前後後換了 9-10 次部門。

在 2015 年時我迎來了第一次轉職,我轉換到一個行業、經營方式、文化完全不同的公司 TutorABC,這次轉職我降低職稱與管轄範圍,重新回到技術主管身份。而在兩年多的時間內我晉升了四次,管轄範圍也達到了 300 多人,公司各方面的業務幾乎都與我有關,這是我職涯前半段的高峰。薪資也是前一份工作的 2-3 倍,而我在 2017 年時選擇離開了這家公司,在短暫休息後成為自由工作者。

2017 年我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我除了顧問、演講與授課外,我還寫了三本書,並做了兩年的訂閱服務。自由工作者期間,我重新建立了個人品牌,個人收入不只穩定,更比全職工作時還多了一倍。簡單的算,我職涯的前九年,花了很多時間打底與累積晉升資產,年收入才達到出社會時的 2 倍,接著兩年,我薪資提升到原先的 2-3 倍,再接著兩年,我的年收入又提高到原先的 2 倍。不過在收入進入高峰後,我在 2019 年下半年又決定投入創業。

2019 年我創立了商業思維學院,期間我停掉了所有的顧問服務,其他課程也是偶爾承接,我的年收入幾乎回到我在第一份工作時的樣子。接著的四年,我都是領這樣的薪資。在 2022 年底時我罹患了癌症,手術後雖然並無大礙,而我仍在 2023 年時將公司交給 Leona 經營,進入長達數個月的休耕期,而在休耕後我並沒有重新回到學院經營者的位置,而是選擇加入 MAYO 擔任營運長。

每一段經歷的結束,都有許多的故事,也跌破很多人的眼鏡。但對我來說,這些選擇只會晚到,而不會不到,很多時候我們明明知道該做長線思考,但又捨不得,放不下當前的一切。但是當我們靜下心來思考,選擇承受短期壓力,並放棄眼前利益,該怎麼做往往都變得清晰了

這篇文章我會以長線思維貫串我職涯到目前為止的選擇,希望能帶給大家一些啟發。

職涯發展各階段的工作選擇

薪水、職務內容、工作地點是關鍵嗎?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三重一家軟體公司擔任工程師,那是一個實習工作。我在這份工作時表現不差,可以寫程式,也可以駐點應對客戶。我的工作匯報對象是公司的二代,加上公司老闆覺得我的學歷很不錯,也經常會找我聊天。在我碩二時,老闆甚至以贊助我去讀博士班,以及一份保障算很不錯的薪資試著挽留我,試圖說服我放棄其他國防役 offer。他開出的條件很不錯,但我最後仍回絕了他的邀請。

以薪資收入或公司內的地位來說,留下來肯定比去鼎新任職好,為什麼我會拒絕呢?當年我做出這個決定的背後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考量,單純是我覺得在這樣的公司工作,我幾乎沒有學習對象,我也對駐點工作沒太多興趣,在這樣的環境從事這樣的工作,我感受不到成長與樂趣。

在我每次選擇工作時,我有時會考慮薪資、職務、工作地點等,但我發現不管哪一次的選擇,我都會把成長與樂趣放進來思考。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成長與樂趣的優先順序放在愈來愈前頭,且經常變成我選工作的關鍵要素。

每段職涯發展的考量因素

第一份工作,我希望去一個能有更多學習對象的環境,從事更有趣的工作。

第二份工作,我希望學過去九年沒學過的東西,所以選了行業、公司狀態、文化截然不同的公司,而且為了在這間公司工作,我每天要南北通勤。

第三份工作,我選擇成為自由工作者,因為我想要試試凡事靠自己的賺錢方式,但同時我還希望設定自己的規則,不要跟多數的自由工作者一樣得配合甲方,但我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做到,一切都需要試驗才知道。

第四份工作,我選擇了創業,組建團隊創業,我對創業並沒有抱持什麼偉大的想像,但我知道我需要創辦一家公司,學習對一家公司負責。

第五份工作,在我大病初癒時,我從創業者的身份再次成為專業經理人,我以類似創業夥伴的身份加入一家十年的公司,我沒有明確的職責範圍,但卻也什麼都得負責。如果我想繼續賺大錢,再次成為自由工作者是很好的選擇,如果我想享受權力,那選一家大公司成為專業經理人是個理想的選擇。但如果我希望體驗與別人共同經營一家公司的感覺,那 MAYO 是我當下最佳選擇。

成長機會,隱含了可供學習的任務與對象,以及可讓你揮灑的自由度。

怎麼選工作?職涯發展的自問三大題

第一「這份工作的任務有挑戰性與學習空間嗎?」

第二「這間公司有能讓我學習的對象嗎?」

第三「這是一間有彈性,能讓你自由揮灑的公司嗎?」

當你本錢不多時,千萬別過度相信「事在人為」,別想著自己去創造理想環境,而是先到一個相對符合上述條件的環境學習。等到你累積了一定本錢,自由度很大就掌握在你手上了。

為什麼我會把成長機會當成一份工作最重要的項目?

因為當你持續成長,持續搞定更難、更有價值的任務,讓自己跟更厲害的人學習,與更傑出的人為伍,你的身價很大比例是掌握在你個人能力與資歷上,而非依託於公司或特定人。最好的投資,是投資自己,而成長的複利效應,則讓你愈來愈值錢。

第一份工作,讓我學會工作的本質,也讓我掌握了如何在工作場合晉升的訣竅,我絕大多數的經營管理觀念都在這份工作奠定下來。

第二份工作,我選擇不同產業,不同商業模式,不同文化的公司,但我學會了如何開局牌面不好的狀況下勝出,我也學會了網路公司的經營模式,更體會到快速成長過程該如何做好管理。

第三份工作,自由工作者讓我學會了將自己當成一個商品,一個品牌時我該如何活得既好又快樂。自由的背後是選擇,是自律,也是承擔。

第四份工作,身為創業者,我最需要思考的永遠是如何在財務可行的狀況下去實現理想,與此同時我還得面對每一個艱難的決定。

第五份工作,我希望能學習資本運作,以及上市櫃公司經營過程的種種細節,更希望能學會如何與一群能力卓越的人共事。

這背後的思路,還是長線思維。有學習,有累積,這些都會成為職涯未來的資本。

如果想收到學院最新消息,歡迎訂閱商業思維學院 EDM!


我應該離職嗎?離職的思考

如果排除實習工作,我是在 2015 年時經歷了人生第一次離職,在離職前的一年半,其實離職念頭一直都在,只是遲遲沒有跨出那一步。我離職的念頭怎麼來的?我又在猶豫些什麼?為什麼最後還是做出了決定呢?

我後來發現我每次決定離職的心路歷程都很雷同,我糾結的面向也很相似。

如果說選工作時我在意的是任務內容,學習對象與揮灑的自由度,那我會離職,絕大多數也與失去這三者有關。

第一次離職,我有感於這個環境能讓我學習的東西愈來愈少,重複性愈來愈高,雖然還是有很多值得學習的人,但我從工作任務中獲得的成長已經明顯減少。初期我想說會不會換個題目就好,但後來發現即便換個題目,我也換了做法,但我能學到的東西還是不如以前多。我覺得有點無聊了,所以後來我離職了。

第二次離職,雖然在 TutorABC 兩年時間內我做了很多事,但很多任務也高度重複,對別人來說可能很難的事,我卻覺得沒什麼挑戰性。

也是因為如此,所以在我成為自由工作者時,我就知道我必須要一直給自己找新的題目,否則很快又會變得缺乏樂趣。因此我不接相同產業的顧問,也不希望同一個主題的課程講太多次,我甚至願意接很多企業的客製化課程,只是為了給自己的工作增添樂趣。

缺乏有趣的任務,是讓我燃起離職念頭最關鍵的因素。

而在念頭燃起後,做決定也是一件難事,我第一次離職,從燃起念頭到離開中間歷時一年半,第二次只剩下半年,第三次大概是兩三個月,第四次我則是透過半年休耕才做出決定。究竟在這些決定背後,我考量的因素有哪些呢?

第一,當然是下一份更有趣的工作在哪?

所以撇除離開 TutorABC 成為自由工作者那一次,我沒有事先找好下一份工作才離職外,其他幾次我都是先確認了接下來的工作才離職。這麼做有好有壞,好的地方是無縫銜接不用操心,缺點則是可能會拖較長的時間。

第二,面對「重新來過」的擔憂。

離開現在的環境,等於放下這邊的人際關係與 credit,去到一個陌生環境重新來過。我在公司成績有目共睹,人緣也不會太差,公司內知名度很高,重要性也高。去到新環境我要花多少時間才能融入,是否能擁有比現在更多呢?這我不肯定,但我會努力。這樣的念頭在我第一次轉職時尤其強烈,但最後驅動我的還是長線思維。當時才 32 歲,但我心知肚明,每晚一年,轉職代價就愈大,我的膽量就愈小。

第三,對家庭的衝擊。

如果你有家庭,換工作不只影響到你自己,還可能影響你的家庭。我每一次離職,都會把對家庭的衝擊放在前頭,思考如何同時兼顧工作樂趣與家庭照顧。所以我第一次轉職選擇南北通勤,因為那可以讓我每天回家分擔小孩的照護,成為自由工作者,是因為我需要更多的時間陪伴小孩,即使創業,我也選擇以全遠距的形式來經營公司,因為家人已經習慣我可以很彈性的調配時間。

如果一份工作需要我一週五天,天天出現在同一個地方,而無法讓我彈性安排自己的工作地點與內容,我相信在未來會愈來愈難進入我的工作選項內。

第四,面對他人的失望情緒。

只要你的工作表現不是太糟糕,當你要離開一家公司時,你會經歷過許多次挽留與聊聊。在我第一次提離職後,我收到最多次的疑問是「老闆這麼喜歡你,為什麼要走?」、「你獲得了這麼多機會,為什麼要走?」。這些疑問中有惋惜,有不解,更有些人覺得我身在福中不知福。

有人會說:「沒有什麼過不去的啊,再等等會更好。」

但我的問題並不是因為有什麼過不去的地方,而是因為這邊已經沒有我要的東西,或者外面有更多我想要的。

面對一般同事,我覺得很好處理,就謝謝他的建議也就是了。但是當我面對提拔我的長官的挽留時,我往往會覺得有點抱歉,我辜負了他們的期待;面對我自己團隊夥伴時,我也會有種我拋下了他們的虧欠感。而辜負與虧欠的情緒,讓我在即將離職的那段時間過得特別艱難。

為了更輕鬆地面對這些過程,我通常在離職將發生的前半年就會開始跟這些人釋出訊息,這些訊息可能是我對未來的期待,或者是當前生活的困難。讓對方在獲知我要離職的訊息時,會覺得這是一個正常發展,可能會有惋惜,但一般不會出現情勒性的挽留。

千萬別因為人情關係而接受挽留,你被挽留的原因只有一個,當你的期待能獲得滿足,或者你的問題能獲得解決時。

往前看,想想未來的美好。

本篇內容有限,只跟大家聊了 2 個抉擇與思考,下一篇文章我再跟繼續分享剩餘的 6 個抉擇與思考。

職涯思考題

你現在的這份工作的任務有挑戰性與學習空間嗎?公司內有能學習的對象嗎?

你會考慮離職的原因是什麼?又有哪些擔憂和顧慮呢?

如果想收到學院最新消息,歡迎訂閱商業思維學院 EDM!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