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我在一篇文章中提到,現在很多企業都在面臨轉型議題,並且開始大量對外招收人才,但在沒有人口紅利的台灣,企業很難有足夠大的 pool 或預算去市場上競逐大量高階的人才。
所以我建議,企業應該回過頭來反思如何培養內部員工的新技能,畢竟這些員工的行業經驗足夠,也熟悉公司的企業文化,缺乏的其實是專業能力,而這一塊的培養其實算是相對容易的。
面對企業轉型或變革時,不要把契機寄託在一個英雄或者少數人身上。因為光靠幾個人是撐不起一間企業的,你必須思考的是如何全面性的提升全體員工的能力。不要期望找一個「數位轉型專家」來就能帶動企業轉型,也不要期待找一個「敏捷教練」來就能讓企業變得更敏捷,這種一人救全隊的思維是一種錯誤的寄託,也是一種不負責任且取巧的想法。
你可以借重這些人的經驗與專業讓團隊少走一些彎路,但你必須讓團隊的能力在這過程中逐步提高,只有組織整體能力提升了,才是真正的轉型,靠著一兩個人硬撐出來的短暫成果,體質並沒有因此改變。
建立起能培育人才,讓人才得以發揮的土壤,才是企業永續發展之道。
有建全的土壤,人才更容易留住,人才的整體能力也才會持續隨著公司發展而成長。而一個人才能為公司創造的價值,也會大幅提升。
之前在在準備管理課程時想到經常會被學員問到:
「老師你說寧缺勿濫,但先找一個人進來有什麼問題嗎?工作這麼多,還是要先有人作啊。」
「培訓的價值到底怎麼看?培訓完他還是走了,不就虧大?」
「為員工規劃職涯真的有必要嗎?」
「維持員工關係,員工還是走了,那為何還要花時間作?」
這些問題的質化解釋並不困難,大多已經有標準的解答能很好的解釋這些題目。不過身處數據管理的年代,我還是希望盡可能將中間的脈絡性解釋清楚,如果能量化出來的話就更好了。
在管理學界,我們用來衡量人力資源價值的方法有幾個,人才資本投報率 HCROI (Human Capital ROI) 或人效 (Human Effectiveness),前者以利潤 / 人事成本做為計算公式,後者則以營收 / 全年平均員工數做為計算公式,總體來說,這還算是客觀的數字。
畢竟,每個人都很難獨立於公司的運作機制之外,公司到了一定規模後,員工幾乎很難一個人搞定所有的事情,所有價值都是由合作所創造的。所以先看總體的價值,而個別員工的價值則透過內部的績效考核制度來賦予,這是多數企業的做法。
關於員工終身價值 (Employee Lifetime Value)
前陣子在找資料時,想說既然在行銷領域中有所謂的顧客終身價值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的概念(泛指一位顧客終其一生可以為企業帶來的價值),那人力資源領域會不會有所謂的員工終身價值的概念。
查了一下,相關的資料不多,然後看到一篇文章的作者 Maia Josebachvili 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她繪製了一張折線圖,表示一個員工從招募到離職這整個過程會經歷的幾個階段,以及對企業的價值。
我從她的概念中延伸了我的想法,一個能力不到位的員工,對企業的傷害不只是他個人無法滿足工作績效,他還會影響其他績效良好的人必須花更多時間來補洞;而一個工作態度或價值觀不合適的員工對公司的影響基本上更大,他的總體效益可能是負的。
而且一個人才對公司的價值也不是離開公司後就歸零了,他還可能會幫我們推薦人才、推薦客戶,或者延伸出其他商業合作機會,其實維繫員工關係還是有蠻大的價值在。
招對人,用對人,才能把人才的價值極大化,而招對人會先解決絕大部分問題,用對人的問題則與公司內部管理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兩者都不是容易解決的問題。
但是當公司的一切成果都是仰賴人才時,企業主就不得不在這塊多花點時間了。
關於開頭幾個問題的簡要解答
關於開頭的幾個問題,我的簡單回答如下,不過我覺得還是可以將人才的價值展開,從各個層面去思考他帶來的價值。
「老師你說寧缺勿濫,但先找一個人進來有什麼問題嗎?工作這麼多,還是要先有人作啊。」
- 缺人的傷害你可預期,用錯人的傷害一般你比較難以判斷。如果希望有人,又希望不要用錯人,那就加大你的招募力道吧。
「培訓的價值到底怎麼看?培訓完他還是走了,不就虧大?」
- 你先想想,這個人如果沒有被培訓,能力一直不到位,卻還是留在你公司,怎麼辦?
「為員工規劃職涯真的有必要嗎?」
- 你想讓好人才持續留在公司,也希望這些好人才創造的價值愈來愈大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這問題應該不是問題了。
「維持員工關係,員工還是走了,那為何還要花時間作?」
- 維持員工關係的目的是延續與一個員工的正向關係,他還在職,工作貢獻會提升,即便他離職,他還是可能會以人才介紹、商業合作的角色出現,這都是價值,端看你怎麼想。找對人很重要,但建立能讓人才發揮、成長、貢獻的制度與文化更加重要。
培訓會不會緩不濟急呢?找即戰力不是更快嗎?
這個問題基本上不是非一即零,找即戰力有時為了挑到合適的,可能也得花上 3 個月,如果這個人進公司後還難以適應,那其實他也發揮不了完整戰力,沒多久離職了,你還是會再次遭遇要找即戰力還是內部培育的問題。
如果人才的規格透過培訓短期是難以做到的,那招募是相對有效的方法,如果預算足夠,當然可以一邊找人一邊也透過培訓來提升內部員工的能力,雙管齊下也沒有什麼不妥之處。
但不論是找即戰力或者是內部培養,核心還是企業的人才管理與培育制度的建立。
先前有家企業的 HR head 跟我聊到公司目前只找即戰力,他們認為沒有必要投入資源在員工培育上。
我反問他:「你們是拉高規格找人,還是找當下能立即上工的人才?」他告訴我是後者,因為前者的成本太高了。
我說:「現在是即戰力的這些人,隨著公司的成長速度加快,這些人的學習速度跟不上公司,他們在能力上就會出現不足,但這個不足可能只差 10%,得經過 2-3 年你才會發現這個人跟不上公司腳步了。這時你可能會選擇淘汰這個人,然後再找即戰力,是嗎?」
他想了想說:「大概就是這樣吧。」
我說:「那會不會其實適度的投資在員工培育上,其實可以大幅改善這方面的問題?企業的用人會更精簡,而且人均生產力也會持續提升,加上因為公司願意投入資源在協助員工提升,員工可能更認可公司,也會更專注於手邊的任務,這些其實都是隱性價值。」
我後來用員工終身價值的觀念算給他看,這類問題就變得很清楚了。
如果你也認同人才的價值,也迫切的希望提升員工的能力來改善公司經營績效,也希望能打造讓人才好好發揮的土壤。學院近期針對企業端也提供了對應的解決方案,若有興趣進一步了解,歡迎參考這個網頁,也歡迎填表單留下你的聯絡方式,我們將進一步與您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