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KT Huang
摘要
滿手現金的矽谷新創公司,買下 Shopify 有潛力的電商,進行多品牌經營
本週有兩個感想,首先是現金真的很重要,可以買下客戶、市佔率以及有潛力的公司。其次,大部分的商業模式,前人都已證明過可行。但工具的創新,行銷方式的創新,消費行為的改變,使得新進者有紅利可圖。
【OpenStore 買下 Shopify 的電商,旨在成為多品牌控股公司】
Shopify 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這個生態系擁有豐富的主題外觀與應用程式。你可以在一天之內架設好專屬的電商網站,加入喜歡的功能,隨時改變設計。更不用提 Shopify 支援多國語言以及多種線上支付系統。如果需要更多的客製化服務,例如客戶關係管理(CRM)、自動行銷(Marketing automation),訂單管理(Order management)甚至是 ERP 系統,Shopify plus 的合作夥伴都可提供你所需要的工具。
同時,消費者在大型通路、量販店的購買行為逐漸減少,轉向精緻、個性化的商品,Covid-19 更加強了這些轉變,正好有利於 Shopify 上的小型電商營運。但小型電商容易碰到供應鏈穩定性差,以及創始人燃燒殆盡(burn-out) 等兩個問題。
公司規模小,通常在議價能力、交期管控上較弱勢。再加上 Covid-19 造成物流與貨運的時間拉長,增加公司營運的難度。減輕供應鏈問題影響的其中一個解法是增加庫存,但庫存需要資金,且消費者的需求難以預期,預測錯誤可能會造成更多的資金浪費。
即便如此,部分小型電商仍舊經營良好,有忠實客戶撐腰。只是競爭激烈,毛利不高、長時間高壓等因素,往往使得創始人與員工燃燒殆盡。員工累了就離開,但創始人卻無法拍拍屁股走人。這是他們唯一的工作,唯一的收入來源。對多年心血的不捨,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養家活口的壓力,使得創始人只能繼續燃燒自己。
OpenStore 就是為了要解決第二個問題而誕生,創立於 2021 年 3 月,至今募得 1.05 億美金。他們最大的特點在於擁有自動出價系統,根據想出售的 Shopify 電商銷售數據提供報價。好處在於可以快速報價、快速付款,交易在 1 至 6 週間完成。
OpenStore 拯救了創業家、創始人,讓他們開心拿到現金出場(Cash out),追尋其他夢想,但 OpenStore 要如何對股東交代,如何盈利?
電商銷售實體產品,但從品牌構思、產品設計、樣品生產、選定供應商到正式上架,至少要一年的時間。一旦出錯,時間跟金錢就如同付諸流水。既然做品牌的人少,但做供應鏈、行銷的人多,買下有潛力的品牌實際多了。
多品牌控股策略,從快速消費品(FMCG)龍頭寶僑(P&G)及聯合利華(Unilever)的例子可知是可行的。寶僑 2021 年營收 761 億美金,聯合利華 2021 年營收 579 億美金,兩間公司各自擁有數百個品牌。多品牌控股的優勢是可以降低成本與共享資源。對內,從供應鏈與庫存管理上降低成本;對外則共用品牌行銷、通路與消費者調查資料,降低支出,提升資金運用效率。
讓多品牌策略成功的關鍵,在於產品定位及市場區隔。也就是說,旗下品牌必須要為消費者提供差異性的功能,獨特的品牌定位。例如同樣是洗髮精,海倫仙度絲、沙宣、潘婷與飛柔各有其定位及策略,滿足的客群也不同。藉由這樣的產品組合,除了滿足市場上各種需求,也可幫助寶僑收集消費者需求,推出更多品牌,稱霸洗髮精市場。
實際上,聯合利華就是沒辦法跟上時代的腳步,營收連年衰退。科技不斷創新,消費者行為改變,行銷工具也隨之推陳出新,使得新進者有紅利可圖。因此快速消費品多品牌控股公司,除了 OpenStore,還有其他如 Pattern Brands、Innovation Department、Redesign Health 等數十家公司,都因這樣的商機而生。也許新的消費品龍頭會在這裏面誕生?
關於 KT
科技人,帶著研發精神的商業開發者。歷任面板業產品經理、新創公司產品總監、台達電產品規劃。現為中國上市公司海外市場總監及多家公司策略顧問。擅長海外市場拓展,結合商業模式,分析科技業走勢。我長期在科技業工作,關注科技趨勢,也喜歡研究各種商業行為。KT 是我的英文名字,同時也是 Key Technology 的意思。我期許自己選出有興趣,有靈感的新聞與議題,提出我的看法。後續每周固定出刊,分享我的觀察與心得。如果你對這類的議題有興趣,歡迎關注我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