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游舒帆(Gipi)
摘要
學生學了企業要的工具與技術,出了社會後直接為企業所用…看似消弭「學用落差」,但對個人與企業而言,長期來說都值得警惕:你換個環境後能否生存下去?而企業又能否有創新突破?
還記得多年前有幾間大公司在講學用落差這件事,他們說,現在的大學畢業生出社會後所具備的知識技能,都不符合他們需要,要求大學應該針對他們所需要的能力去重新設計課程,讓大學生畢業後的能力跟得上實際職場需求,同時也能降低學生就業的障礙。
乍聽之下這很合理,學生學了企業要的工具與技術,出了社會後直接為企業所用,一邊學以致用,一邊則少掉培訓的時間,再好不過了。坦白說,當時我對這個議題的想法不多,覺得這樣子似乎也很不錯,但這陣子因為腦袋裡思考很多教育類的議題,再次思考這個問題,也讓我有了另外的想法。
首先,學校本來就不該是某些企業的人才培訓班,學校有自己的發展方向,本來就不該隨著企業而搖擺,要訓練人,企業你自己擔起責任訓練才是正解。
第二,這種從學校整廠輸出到企業的做法叫做訂製員工,什麼叫訂製,就是量身打造的意思,訂製員工指的就是你企業要什麼樣的人,我就把他們訓練成那樣的人,你們公司用什麼工具我教什麼工具,走什麼流程我就拿這個流程當範例來說明,儼然把公司應該做的培訓工作搬到學校來做。
但我們都要知道訂製員工的問題在哪,大學是出社會前的最後一站,原本該拿來培養各種能應付未來的能力,結果我卻只學到某某大公司的工具與流程,運氣好的,這些工具與流程是主流,我要換工作還有人會收留我,萬一不幸,這些工具與流程是獨家,而且還不是特別優秀的那種,那我這四年的時間豈不是白白浪費了?
我一直認為,學生除了要具備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外,在專業能力的培養上應該更偏概念、知識,更多的去探索Why,而不是直接落入到What跟How,更多的理解工具與流程背後的原理,而非僅僅會使用工具與依循流程。
訂製員工的另一種變形是體系員工,這概念其實跟體系球員是一樣的,有很多的球員是在一些特定體系下而有傑出表現,可能是有個能遷就與配合他的夥伴,也可能是團隊的戰術設計讓他只要扮演恰如其份的角色,而一旦脫離了當前的體系,他的表現馬上一落千丈,因為厲害的是這個體系而不是你。
我曾寫過一篇〈拿掉外在優勢,我們還剩下些什麼?〉,其中有部分談的就是公司,公司本身就是這個大體系,你在這個體系下,你有本事吃下上億元的大案子,從談案子到結案子都沒問題,但這可能是因為你掛了公司的招牌,你銷售的是最好的產品,公司有最優秀的後勤部門與口碑,但換個人來做你現在的工作,也沒有太多差別,因為公司是仰賴體系運作,而不是靠人來運作,簡單點講,公司少了你無所謂,但你脫離公司就慘了。
有些人工作了10多年才發現原來自己是體系員工,雖然對現在的工作不滿意,但向外尋求其他工作機會時卻也無法找到更合適的,因為要脫離這個體系,實在讓人太不安,到最後,你連選擇工作的自由都失去了。
從訂製員工到體系員工,這是一條未來選擇性很小的道路,根本不是大學應該扮演的角色,而晉用一堆訂製員工對企業短期內可能是一件好事,因為會有即戰力進來,但長期呢?你會發現所有員工都是一個樣子,一樣的思維,不會有創新突破,也不會有出現自帶體系或突破體系上限的人出現。
最後,我沒有否認體系存在的必要性,因為任何人在任何的時間點都可能存在某個特定體系內,但我會建議大家在面對工作與生活時,更多的去思考Why,在一個體系內,就去思考為什麼這個體系是這樣運作的,背後的原理是什麼?要解決什麼問題?有沒有更好的解法?用一個工具,別只是用,要去思考為何選擇這個工具?這工具有什麼問題?有沒有其他的替代工具?
持續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在脫離體系後還可以活得很好。
脫離了這個環境,你還能把事情做好嗎?
沒有跑Scrum的環境下,你還能做好案子嗎?
缺乏完善行銷工具的環境裡,你還能把數字做到嗎?
這不是刁難,而是換一個環境後你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當你能在愈艱難的環境下生存,基本上競爭者就會變得很少,反之,條件愈完備的環境,競爭者通常眾多,而且可替代性也會提高很多。
而體制化,則讓你離此愈來愈遠。
獲商業週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