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思維到底是如何鍛鍊的?談情境式學習

從 2019 年底開始,學院團隊就持續思考如何更有效的學習商業思維, 2020 年算是我們的嘗試年,我們透過日更文章跟每日思考題來建立大家對商業知識的基本認知,並透過社團帶領大家運用商業思維來組織社群,也發起了以小組為單位的case study讓大家去學作案例分析,同時還做了一次很艱辛的實戰營,手把手的陪大家去學習、演練與實踐商業思維。

而在去年的復盤中,我提到很多我們還做得不夠好的地方,而很多的項目在今年第一季我們都做了優化,其中一個最大的優化,那就是更加落實情境式學習

什麼是情境式學習呢?
學院在所有的學習內容中都帶入了很多的「情境」,這些情境有商業場合的,也有生活上的,而我們會在各種內容中穿插這些關於情境上的提問,例如在百科中:

在學程的課後練習中:

或者在學習營的情境題中都會談論到情境,有時我們會用筆較生活化的情境,有時則會給一個相對具體的情境:

究竟情境式學習有什麼優點,為什麼這種學習方式適合用來學習商業思維呢?我想透過兩位同學的提問來回答這個問題。

學習做假設,讓情境具象化

前陣子有幾位同學問我:「為什麼不能給標準答案?我想看看老師的標準答案。」
我的回答是「商業沒有標準答案,標準答案都是在充足的假設情境下才會有的。」

舉個例子來說,你問我何時我會如何決定把一個人開除掉,我會跟你說我有一個決策樹,但這個決策樹是屬於我自己的判斷,在我的權力,組織文化,這個人的背景,以及我當時團隊狀況,還有他所犯的錯誤,等多重考量下我才會做出是否開除一個人的決定。

而同樣的問題,你去問馬雲,或者你老闆,你獲得的答案可能也都是不同的,而在商業場合中,你面臨的問題可能有很大比例都是這類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所以你該練習的是面對這些沒有標準答案,具有一定不確定性的問題,然後來打磨自己的思維能力,並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原則。

我也提到,當你掌握的資訊不足夠,或者尚未釐清全貌時,你得學習做假設,讓情境變得具體

舉例來說,當你問我「什麼時候我會把一個人開除掉?」,這個問題在沒有具體情境的狀況下,我是很難直接回答你的,所以我會先做一些基礎假設,

  • 假設一:這個人不是殺人放火,或者做出違法行為,因為如果是這種,你不用問我,你應該會處理,所以我假設你問的是其他狀況
  • 假設二:這個人犯的錯並不小,很可能讓公司在商譽上或實質上帶來損失

我在這兩個假設下開始回答問題,我可能會說,如果這個是明知故犯,或者犯了多次相同的錯誤,但卻不知悔改,那我會開除他,但如果這人不是故意的,而且是首次犯錯,那我可能會再給他一次機會。

做假設,可以讓情境變具體,我們就比較容易給出答案,但如果一開始我沒有做出合理的假設,那我的答案就可能有100種情境,而我得有100種解法,我想就算我有耐心講,你都沒有耐心聽了。所以做出合理的假設,是解決很多問題的前提。

在整個授課過程中經常有同學希望我們把每個情境說清楚,也希望我們給出標準答案,我跟同學說:「給你們標準答案對我來說是再簡單不過了,但這並不會幫助到你的學習。」

因為真實的商業世界就是存在很多不清楚的地方,老闆需求會不清楚,資源何時會進來不清楚,競爭局面怎麼發展也不確定,但你不可能每次都期待這些都清楚後才開始動手吧?那不清楚怎麼動手呢?找人討論或找資料都可以,但資訊的收集怎麼樣都是有限的,那那些沒搞清楚的部分怎麼辦呢?

靠假設

假設什麼呢?假設資源會如期到位,並在考量了一定風險的前提下做規劃跟提案;假設外部環境會維持現狀,然後先展開第一階段的計畫,然後隨狀況愈來愈明朗去應變。

學習面對模糊性,學習做假設,學習驗證假設,這才是面對多變環境所需要的能力,這得多練習,否則難以掌握。

從多情境的思考中磨練抽象能力

還有人提出建議,他說:「學院講的是商業知識,能不能所有的案例都用商業案例就好,不要用不相干的生活案例。」
我的回答是「這其實是一種思維能力的訓練,當你能把一個概念同時運用在兩個情境或領域中,你對一門知識的理解會更完整。」

其實,所有的商業理論都是極端抽象化 (Abstraction) 後的結果,舉例來說 SWOT 就是一種很抽象的概念,任何的產品,甚至於個人,你都可以套用 SWOT 這樣的概念。產品、公司、個人,看起來是不同的東西,但我們都可以用 SWOT 來分析,那是因為我們從產品、公司、個人找到了共通點,這三者都會有競爭,因此也都有比較優缺強弱的需求,這種異中求同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抽象

在此也稍微解釋一下抽象。我們來看一個簡單的範例,請問一台黑色五門小客車,跟一台綠色 3 門小客車有什麼相同點?

第一,都有四個輪子,第二,都有車頭、車頂、車尾這樣的汽車結構。或者簡單的說,他們都可以被統稱為小客車。小客車就是黑色五門小客車跟綠色 3 門小客車抽象後的結果。當我們先拿掉彼此的相異之處,僅保留相同的部份,這就是抽象。反過來思考,就是具象。

再來看一下抽象畫跟一般的畫作有什麼不同,抽象畫有時會讓你看不懂它到底是什麼,但你要說它是什麼似乎也都可以,左上角的那張圖,你可以有很多的想像,你要說它是動物可以,要說它是一棵樹也沒問題,要說它是室內設計的設計稿也可以,總之,愈抽象的東西,你會有很多解讀空間,而這也是創意的來源之一。

而隨著畫的結構慢慢具體,到右上角那張圖時,你看到了頭跟尾,此時你可能會猜這應該是隻有尾巴的動物,但到底是什麼你還是沒那麼有把握,但是到了左下角這張,牛的基本外型出來了,或許你會有60%把握這是一頭牛。從沒把握是什麼,到有60%的把握,再到確定這就是一頭牛(只要它不畫的太差)。抽象的東西,讓人充滿想像,這是創意所必須,而具象的東西則便於溝通,這是強化認知所必須,兩者需要並行不悖。

而當我們將一個商業概念,套用了某些具體的情境,例如我們來分析我們公司的 CRM 軟體在台灣中小企業市場的 SWOT ,這時我使用 SWOT 的情境就被限制在 CRM軟體、台灣、中小企業這個相對具體的範圍內,此時,你會發現分析這件事變得容易了,這是因為情境具體了,這就是一種將抽象轉為具象的過程。

SWOT 是個抽象的商業概念,拿 SWOT來分析產品 – CRM 軟體,這時情境稍稍具體,拿 SWOT 來分析 CRM 軟體在台灣中小企業市場,這就更具體了,當情境能具體,我們使用時自然更加簡單,而且更容易理解。但此時我們距離完整理解SWOT這個抽象概念還有一段距離,我們必須要多用幾次,多分析幾個案例,我們才能更好的掌握SWOT的精髓。而這正是練習之所以重要的原因,練習的目的除了增加熟練度之外,最關鍵的其實就是對抽象概念的理解。

簡單的理解過抽象與具象後,回過頭來談生活化案例的價值,生活化案例是為了強迫大家練習,在你看過抽象的商業理論,以及幾個商業的具象案例後,讓自己思考如何把這個概念套用到生活中另一個具象的情境中,而當你能想通時,你對這個商業知識的理解就會提高,因為你已經觸類旁通了。

而學習一門知識,可以讓你有機會應用在兩個地方,那你的使用機會就大幅增加了,而有 (使) 用才會有 (功) 用,那你當然會進步。

SWOT、Business Cavans、Value Proposition 這些概念如此簡單,但很多人看了還是不會用,很大一部分問題就發生在他們看似懂了框架,但他們其實只是聽懂了某個具象的情境,例如書中舉的例子可能是麥當勞,你會在麥當勞的案例中看懂這家公司在做什麼生意。但你能用一樣框架去搞懂台積電嗎?能理解亞馬遜嗎?通常很難,因為我們對這些工具的抽象概念理解還是很有限的,我們必須要在多種場景下使用這些概念來進行分析,你對抽象概念的理解才會愈來愈清晰。

舉個例子,如果你是個職場溝通高手,你一開始是很擅長跟身邊的同事溝通,這單純是因為你人很好,大家都喜歡你,但你漸漸發現,光是人好是不容易把事情做好的,所以你開始學著怎麼做出有效溝通,一段時間後,橫向溝通或得了蠻大的改善。但此時你又發現跟老闆溝通蠻卡的,此時你又開始打磨自己向上溝通的技巧,一段時間後,關係也獲得了改善,此時,你對「商業溝通」這門學問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因為「橫向溝通」與「向上溝通」中,其實有很大比例的邏輯是一致的,這種萃取一致性的過程,就是一種抽象。

而熟悉商業溝通的你,可能會把溝通做得很好,但回到家裡,你跟另一半的溝通還是糟透了,因為你沒有掌握「家庭溝通」的技巧,而當你能把家庭溝通也做好,此時你就會發現你對「溝通」這門學問有了另一番體悟。

我們所學習的商業知識,絕大多數都是一種抽象的框架,框架會盡可能地把相關的要素給考量進來,但我們得透過具象的案例來理解抽象框架,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需要案例的原因。缺乏抽象框架,我們得自己去從每個個別案例中去找出規律與pattern,這種抽象化能力需要訓練,而缺乏具象案例,我們就得憑空想像一個可能情境,缺乏其中一項,學習都是事倍功半的。

抽象化能力是學習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因為許多的創意點子就是從具象–>抽象–>具象過程中誕生的,舉個例子來說,自動駕駛電動車如果撇除車的外型,那它其實就是一個可自由移動的空間,如果今天把內裝成卡拉OK,那你想唱歌的時候可不可以就請這間卡拉OK移動到你家附近,這樣你就不用多跑一趟了,如果我今天把椅墊拿掉變成床,那不就是一間移動旅館嗎?

電動車、卡拉OK、移動旅館,三者看似不同,但共同點是都是一個空間,都仰賴最早的電動車技術,可以識別路況,所以有自動駕駛能力,所以可以不需人力介入就四處移動,一個可以自由移動的空間,這就是抽象的結果,而卡拉OK、移動旅館則是在這個抽象概念下具象出來的兩種應用情境。那你還能不能想到更多應用呢?我相信是有機會的,而這正是很多創意誕生的源頭。

很多的學員們告訴我,跟著學院的課程學習,他們不僅理解了商業的知識,連看待問題或思考的問題的維度都跟以前不一樣了,但他也不確定是被哪一堂課影響,或者哪時候開始產生改變。其實答案就是在潛移默化中發生,當你習慣把學到的商業知識透過反思後輸出,這時你的吸收會好很多,而當你能把所學習到的知識套用到另一個情境中,你的收穫會是多倍的,因為你在無形之中正在提升自己的抽象化能力

總是追求標準答案有什麼問題?

很多時候,我們總會面對學員們的提問,他們希望我們能針對他所面臨的情境給出一個標準答案。讓他知道按著 A、B、C、D 步驟去做,就會成功。但我總是會花點時間讓學員們知道為什麼這樣是不好的,若非必要,我必希望針對你如此具體的情境來提供標準答案。

一道清楚的題目,給一個標準答案,然後你照著做,這就是典型的填鴨教育,你搞懂這個情境,但下次遭遇到另一個情境時你還是不會解。

如果時間足夠,我會反問幾個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涉及到他們公司的狀況,包含財務、產品、面對的市場、老闆的性格、兩人互動狀況、提問者的身分與專業、組織內的其他資訊等等,因為這些都是會影響到你所採取行動的有效性,但即便是問了這些,我還是會做一些基本的假設,那就是提問者所陳述的內容是事實。

然後我會根據這個假設再做提問,我會問他如果我採取A做法,你覺得會不會有效?並根據他的回答來驗證他前面講的內容中是否有盲點或矛盾,然後針對盲點的部分再做提問,多數人問題的答案其實就在這過程中浮現出來,這就是一種引導,讓這個人在這過程中學習把一個抽象問題具象化下來,並做出一些假設,然後試著去驗證假設的可靠性,最後突破思維盲點,並自己找出可能的答案。

我愈來愈少給標準答案,因為我認為對大家最大的幫助不是解決眼前的問題而已,而是透過這種學習過程去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我們能做的是產出結構更清晰的抽象框架,並透過一個個跨領域的案例打磨大家對抽象框架的理解,只有真正掌握了抽象框架,你的學習體質才會變好,往後的學習速度才會提速。

商業思維學院的學習一直都很強調思考,因為我們希望能透過這些過程來打磨你的思維能力,也藉此改善你的學習體質。

如果你也希望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與改善自己的學習體質,歡迎加入商業思維學院一起學習。

如果你是企業主,你希望能提升員工思考的維度,那商業思維學院肯定是一個值得的投資,你平常沒時間做或者不知道該怎麼做的,學院都幫你想好了,快來吧。


現在註冊會員,就能免費體驗商業思維學院!
除了專業學程試閱,並能查看老師和學員的課程學習討論和心得,現在就實際體驗看看學院和一般線上課程差在哪,感受不一樣的沈浸式學習!

點我立即體驗


在〈商業思維到底是如何鍛鍊的?談情境式學習〉中有 1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完整展示學習營的情境式學習 - 商業思維學院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