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分析】小紅書取消職級體系,組織朝向扁平化推進

【時事分析】小紅書取消職級體系,組織朝向扁平化推進

過往 BAT 年代,幾家公司都有分專業序列跟管理序列,或稱 P 序列跟 M 序列。目的是發展雙軌制,將專業崗位與管理崗位分開。不要逼不擅長或對管理沒興趣的人硬往管理職務推,而是開闢出專業職務的晉升管道,讓想往專業職走的人,可以將時間花在更多專業工作上。

 

取消或簡化職級體系這種事,小紅書不是第一家做,之前阿里、騰訊等公司也都思考過這個問題。對外的說法都是說職級體系太複雜,而且專業職務很多任務其實不容易跟公司最終結果掛勾,最後花了大把管理跟考核的時間卻對損益沒幫助,還增加了很多溝通跟管理成本,讓組織變得複雜且官僚,這沒必要。

 

看了這麼多年的企業管理,我覺得設計職級體系,然後又推翻職級體系這種事幾乎在每個大公司都會發生。為了穩定,建立職級體系,為了加快速度,又取消職級體系,這幾乎每年都有無數公司在運作這些事。

 

職級體系的設計,是為了更有效的區分每位員工的 R&R (Role & Responsibility)。也就是這個人的能力跟經驗,對應的等級是多少?而這個等級對應的薪資跟 KPI 應該是什麼?這是企業管理上一套行之有年的管理方法。是敘薪的標準,也是育才、用才的基礎。

 

職級的好處顯而易見,但缺點並非沒有。

第一,有設定職級,就有評價與晉升的程序

因為牽涉到薪資,這些程序往往不是單純的 KPI 制,而是需要經過繁瑣的評核與晉升程序。不只員工得花大量的時間準備資料,主管與 HR 也得花很多時間做前置準備。

第二,職級一般會對應到 KPI

畢竟職級愈高領域多錢,負責更重要,更大的 KPI 應該是合理的。但什麼樣的 KPI 價值更高呢?按理來說一個月薪 15 萬的員工負責的 KPI,其重要性應該高於月薪 8 萬的員工。但這個問題誰來判斷呢?研發跟後勤部門的 KPI 要怎麼訂呢?

 

很多時候,公司花了大把時間訂 KPI,目的不是為了協助員工提升工作表現,僅僅是為了合理分配任務罷了。大公司內,有很大比例的員工,他們負責的 KPI 跟公司最後的成果之間往往沒什麼直接關係。

第三,職級體系一般只會升不會降,企業內存在許多高薪冗員

曾有幾次聽到幾位在大公司擔任高階專業職的人提到,他們在公司的工作其實就是當傳聲筒,又或者只要根據公司流程做事基本就沒太多問題了。
 
這些資深員工在過去往往經過層層關卡,晉升到目前的職級,獲得了保障的薪資跟位階,但若缺乏有效的考核體系,跟未達績效的處置機制,很多人會逐漸變成組織內負向量官僚,或者坐領乾薪不事生產者。
 
為什麼之前中國一堆大廠高職級體系的人失業,然後變得很難找工作?部分原因就是這些人都被大廠養壞了,他們的市場價值遠低於他們在公司領的薪水,而且他們只熟悉怎麼在目前的公司做事,換間公司他們的專業水平必然暴跌。這其實都是一種公司長大後很容易出現的問題,冗員很多都是公司制度養出來的。
 
大家或許會認為沒達績效就是降級或降薪,但其實這在實務上處置有一定的難處,多數公司或管理者還是會避免這麼做。因為如果升級加薪意味著肯定,那降級降薪就是被否定,而一個人在工作中被公開否定是很容易燃起離職念頭的。加上晉升時有那麼冗長的程序,那降級一定也得有對應的程序,否則也很容易有勞資爭議,這些程序其實也會加重行政工作。

職級制度的落實這麼麻煩,為何不能主管說了算就好?

這就是大公司為了確保內部公平性而需要有制度的關鍵原因之一,有些主管標準低,有些主管標準高,這就導致在不同單位內晉升跟加薪的難度不一,同時也可能發生部分主管圖利特定人而產生了內部不公平。這些問題都可能給公司帶來麻煩,設立制度無法完全防堵這些問題,但可以減少一部分。
要認真落實這些流程,然後做得超級有效率其實挑戰是很大的,管理制度的建立經常是一種權衡,端看你現在重視什麼。
取消職級體系,讓所有人都回歸「為目標負責」的工作角色,不管你是專業職或管理職,你就是服務於公司目標、部門目標而非職級目標。而所謂的扁平化,其實就是減少目標與指標的層級,讓團隊更專注於少數目標上。
如果想收到學院最新消息,歡迎訂閱商業思維學院 EDM!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