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回顧,第四年展望

又到了年底寫學院回顧與來年展望的時間,這已經是我連續三年公開我們的自我盤點,一篇文章當然無法完整的交代整個過程,但跟大家分享一些想法與收穫倒是沒問題的。

學院已經邁入第四年,過去三年我們做了許許多多的嘗試,開了許多課程,其中包含長時數的學程,重視實作的 case study 與學習營,將會員費與課程費分開的會員制,學習社群的經營等等,這些機制在多次的嘗試後都保留下來了。不過有幾個問題卻是我們這兩年一直在思考,也是很值得跟大家分享的。

去年 11 月,我曾寫過一篇文章探討這問題:投入在線教育這些年,我對自己的 8 個重要提問

這 8 個問題有幾個我已經有比較明確的方向,只是在做法上要如何平衡商業效益我還沒有把握。直到今年下半年,我有一些時間可以靜下心來思考時,我才把一些過去想不通的地方漸漸想清楚了。

從去年開始,我們就強調學院不是一個線上課程平台,而是一個學習場域,你不會每個月都需要上課,但你每個月都會有學習需求。當定位是線上課程平台時,那我們的核心業務跟產品就是課程,但如果我們將自己定位成學習場域,那我們在做的其實就是學習服務,課程只是我們產品的其中一環。

學院除了有很多課程外,還有講座、學習營、case study、打卡、社群活動等,這些服務項目的存在,才支撐起學院這個學習場域。只要能打造一個大家需要的學習場域,持續優化我們的服務項目,那學員們在學院內的學習就會持續發生,這是我們的信念之一。

學院內已經有很多學員提前進入第四年,而也有一批學員是從早年我訂閱服務時跟到現在,算起來最長的應該是進入第六年了。這麼長時間跟我們一塊學習,我們也在思考,如果還要讓大家再學三年,那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對?

如果主軸是課程,那就是開更多的新課程,那勢必得找更多老師開課才行,

如果主軸是實作型的 case study、學習營,那一年也舉辦不了幾場,

如果主軸是講座,那市面上的講座很多了,我們能從這塊切出獨特性嗎?

如果主軸是社群,那是否要舉辦更多線上/線下的社群活動,讓交流更多呢?

這個問題,其實我已經反覆思考了一年以上,因為需求的情境很多元,而且每個人每個月的需要可能都不同。但因為營運工作本身的週期性,例如學習營一年頂多就是四梯次,打卡可能一兩個月會有一次,這就是所謂的週期性。而學員的學習需求則比較不規律,忙的時候沒時間學長的課程,但參加活動可以,不忙的時候則可以把時間花在學程上,換工作或轉換職務時,會迫切需要可以實作練習的學習資源,例如兩週時間內完成一份 sales kit。我們的營運週期不見得能與學員的需求時間軸配合上。

但下一梯次時,有可能學員的時間配合不上,或者是到時就沒那樣的需求了,不能及時滿足需求這件事,影響到的其實是彼此雙方。

 
加入商業思維學院學更多,2023 最好的自我投資!
🎊 1/31 23:59 前入學:
1.輸入折扣碼「biznew500」結帳現折 $500!
2.新年加贈好禮|你能任選 5 場主題講座
3.前 50 位可以拿課程半價券 1 張,額滿為止!
4.三人團購成功再贈課程半價券 1 張

查看最新入學方案

學習有效的四個要素

課程數位化,可以解決過往過度特定時間、地點上課的限制問題,

教材精細化,系統個性化,可以解決每個人對內容的需求不同的問題。

這兩個問題是過去這些年數位學習在努力解決的問題,國內外都有很多成果不錯的案例。不過當我們談到個性化學習這個議題時,談論的其實不僅僅是內容的千人千面,畢竟學習並不是單純的接收資訊,還包含了其他成分,而多數人學不好的關鍵,不只跟內容有關。

一個人能否有效學習,除了內容外,還有學習方式、夥伴(包含老師、同學),以及是否能持續下去。

這句簡短的話,我們細拆後其實需要滿足的條件很多:

  • 內容,結構是否清楚易懂,難易度是否適合學習者,是解決學習者問題所需的內容。
  • 學習方式,單向聽講、課後作業、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實作等,根據不同的主題可能會需要搭配不同的學習方式,否則經常是無效的。
  • 夥伴,老師只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角色,扮演的經常是傳遞知識與答疑解惑的的角色。但學員們其實更需要同儕,同儕的角色是多元的,除了一同學習外,重儕有時也是很重要的學習對象。
  • 持續,線上課程最常被討論的地方就是完課問題,持續性則是能否完成課程的一個重要行為。課程好,但學習者本身沒有準備好,或者不願意投入時間學習,那學習也很難發揮效用。

一句話,我們得花上無數多的時間跟精力,而這正是教育改革的困難之處。

過去三年,學院可能已經局部解決了上述問題,舉例來說。

內容上,學院的學程,強調的是結構完整,觀念清晰易懂,比起片段的課程,我們更有助於學習者建立良好的觀念,並解決工作中所遭遇到的問題。而在內容形式上,對於建立完整觀念的課程,我們會錄成影片課,希望大家眼睛跟耳朵都專注於學習,但對於啟發思考或吸收新知類的課程,我們大多是圖文加 audio,這也是試驗過之後比較理想的形式。

學習方式上,上述提到的每一樣,學院都有做,而且反應一直都不錯,也成了學院的關鍵特色之一。但就如我前面所說的,現階段的做法對營運資源與週期的依賴性過重,不容易一邊提升體驗一邊規模化。這也是我們接下來的優化方向。

內容與學習方式兩部份,也可以參考我先前整理的架構。(下圖)

夥伴,這算是學院的特色,我們一直很強調學習社群,社群就像一個小型社會,也是一個人的社交圈的一環。老師是夥伴,因為老師除了教之外,也會參與討論一起學。而更重要的是同儕,相較於老師,同儕有時是更好的學習對象。

其實,老師的經驗具有侷限性,像我個人經驗就高度聚焦在軟體、網路、企業服務、在線教育等面向,如果是能觸類旁通的產業或許我還可以很輕易的借鑑,但若是特殊的產業如醫療,我可能反而不如 2 年醫療經驗的同學,這時你跟同學請教會勝過跟我討論。老師給鷹架,然後學員們運用學習資源分組討論,效果反而更好。

而同儕一起學還有互相砥礪跟督促的效果在,你完成課程並學有收穫的機率會大幅上升。此外,因為學習而結交到的朋友,其實品質都很不錯,很可能成為你一輩子的朋友或者另一半。(很多人在學院內完成了 3L:Learn、Life、Love)

不過談到夥伴,也就是我們所談論的社群,在過去一年多以來我們也也很多次的修正,前面幾次的調整我們都覺得不滿意。直到最近這次,我們重新思考社群對這個學習場域的意義後,終於找到答案了,這部分後面再來分享。

持續的部份就不多談了,在前三者的基礎之下,持續其實算是一個結果,也是學院能一直維持高活躍度的關鍵要素之一。

融入生活,是持續運作的基石

在往下談論我們第四年的方向前,想先跟大家分享一個我們所有思考的核心思維-融入生活。

在第三年的訪談中,有些學員跟我們分享在學院內學習已經是他生活的一部分,而且可以安心地把這邊當成家裡之外的第二空間,安心感比公司高,也比過去的社交圈更高。這幾段訪談誘發我回想過去一些想不通的地方。

第一個反思,無法配合生活節奏的學習,對多數人來說都是難以持續的,所以我在 2020 年的一篇文章中才提到,多數人的學習應該是適應型的,會根據自己當下的狀況來決定自己要花多少時間在學習上。

學習與生活應該互相調配,而不是暴起暴落。加上學習不應該只是上課,而是廣泛的參與各種學習活動,畢竟生活中,我們不見得總是需要上一堂課,有時更需要的是有人可以討論,或者有個實作機會讓自己短期內把某項能力提升上來。

但就如我前面所說,學院先前有營運的步調與節奏,要跟每個學員當下的生活狀況搭配真的有點難,但這是一個需要被解決的問題,否則太多人會卡在這個關卡上而沒有機會立即享受到學院的學習服務。

如果我們無法做到這件事,我們就難以嘉惠那些因工作或生活而無法運用學院學習資源的人,而這些人,或許是我們最希望能幫助的對象。

第二個反思,關於社群成功的定義。還記得很多人對學院社群有印象是源自於第一年,那一年我們的社群非常熱鬧,舉辦了很多活動跟講座,很多人也花了大把的時間在社群上。曾經我們也以社群活動的參與人數與熱絡度作為衡量社群成效的關鍵要素。

但 2021 年時,我覺得這個定義不恰當,因為我對社群其實是有一個重要期待的,我希望社群要能扮演多重角色,除了學習活躍的角色外,也是一個人實踐所學的環境。而在背後我們還有一個更深的期待,那就是希望能讓更多人體會何謂公民義務,鼓勵大家,透過你的參與,讓社群更好。

所以去年時,我說與其每個月舉辦一場 200 人的活動,我更希望每月有 10 場 20 人的活動在學院內發起,熱熱鬧鬧可以,但不要老是舉辦大拜拜,而是讓更多人有意願在這邊舉辦活動,並透過小群體的活動,讓每個人都能深入交流。

我心目中最理想的社群,其實就像生活一樣,你有時需要參與大活動,但更多時候你需要的是小群體的社交,包含學習、爬山、吃飯。像我自己,除了擔任講者或受邀出席某些大型活動外,我更喜歡小群體的交流。兩種活動我都會參加,但頻率是截然不同的,大型活動我可能三個月會有一次,小型活動則是每個禮拜都在發生。這比較接近我所偏好的形式,也比較接近生活一些。

第三個反思,個人化的極致,或許就是融入每個人的生活

學生時期的學習很單純,因為學習是本業,所以學生生活的關鍵就是學習,可以說是學習即生活。但成年人的學習則相對複雜,平日白天有工作,晚上與週末還可能要照顧家人,剩餘的時間就顯得很珍貴了。這就是生活帶給成年人的挑戰,你經常得做出取捨。在過去,或許都是讓學習者來遷就學院的開課時間,接下來,我們希望讓所有的學習都能做到隨時開始。

讓學習融入每個人的生活,降低相互依賴性,這是往下所有策略的基石。

 
加入商業思維學院學更多,2023 最好的自我投資!
🎊 1/31 23:59 前入學:
1.輸入折扣碼「biznew500」結帳現折 $500!
2.新年加贈好禮|你能任選 5 場主題講座
3.前 50 位可以拿課程半價券 1 張,額滿為止!
4.三人團購成功再贈課程半價券 1 張

查看最新入學方案

兩個核心任務

結合上述的思考,在進入第四年,學院將所有的目標鎖定在兩件事情上。

第一,完善學習金字塔,讓學習更有效。

第二,搭建融入生活的學習服務,讓學習成為每個月的生活必需品。

可以做得事情很多,包含 2B 的推進,通路的搭建,經營團隊的接班,以及各種更深入的合作等,但若要談到最底層的核心要務,基本上圍繞著這兩項。以下先用一些篇幅跟大家分享。

任務一:完善學習金字塔,讓學習更有效

參考自學習金字塔的理論,學院也有自己的學習金字塔,我們從創辦初期其實就把這個金字塔放在心中,但那時並無法展開的如此完整。

不過我們一直相信,商業世界千變萬化,根本不可能靠著「教學」就學會,加上商業的場景很多,就算我教會了其中一個場景,但沒有教會你如何靈活應用,也沒有教會你在遭遇陌生問題時如何探索,如何透過驗證來找出答案,那你很快就會再遭遇下一個問題。

而學院的學習金字塔就是隱含了學院的學習鷹架,除了專業知識的學習外,還需要練習如何有效的表達觀點,提出問題,相互回饋,探索脈絡等等,我們希望協助你培養帶得走的能力,而這些能力也是你面對未來時很關鍵的核心能力。

學院的學習金字塔共有七層。

  1. 聽課,這是最基本的層級,可能是影片課,也可能是直播課,總之比較偏單向聽講,這種學習模式的成效一般較差。因為很多時候聽都很有道理,感覺也都聽懂了,但真的要動手做時,才發現自己一知半解。
  2. 輸出練習,從小的學習中,課本幾乎都會搭著習作,而習作就是讓你在上完課之後練習用的。不過脫離學校後,很多人已經忘了學習後的輸出。學院的所有課程都很鼓勵輸出,你必須在聽完某個單元後回答思考題,或者輸出自己的學習心得,在學院叫做「打卡」。
  3. 社群討論,一個議題,不同人可以講出不一樣的觀點。學院非常鼓勵大家要多多參與社群討論,因為這是你能跟許多人交流觀點的機會。也是可以強化學習有效性的重要元素。
  4. 實戰練習,工作中所會用到的技能,動手實作通常成效會比動嘴來得有效得多。所以學院一直都有 case study、學習營這類強調實踐的課程。
  5. 反覆實踐,這其實是一個精熟的過程,也就是你要反覆實戰練習,透過實戰讓自己愈來愈熟練。有時你在工作上沒有那麼多的實戰機會(例如簡報),但在學院內你將會有很多機會實戰,讓自己提早準備好。
  6. 總結經驗分享,總結經驗的過程就像是將自己過往的經驗再次做整理,舉例來說,你可能很會做銷售,但如果今天我跟你請教銷售的訣竅,你可能會發現雖然自己身經百戰,但要整理出一個邏輯或流程出來難度還是很高的。所以當你有機會進行經驗總結時,你會發現原來自己有很多盲點。就像我經常在寫文章或製作課程過程發現自己有些地方沒搞懂。
  7. 指導他人學習,自己會是一件事,教別人則是另一件事。在工作中我們總會需要指導後進,或者將自己的專業說給其他人聽,這時候你需要將自己懂的東西梳理的更結構化、更易於被理解。你將會需要更精細的拆解自己懂得東西。而為了避免自己說出來的東西有明顯的錯誤,你可能會花時間收集一些外部資料,這個行為也會強化你的學習成效。

前面 5 項學院已經做得很熟練了,往下就是頻率、主題與學習精細度的優化,這塊我放到後面談論。這個段落想先跟大家分享針對 6.7 兩點我們將會做的事。

內部講師計畫,讓知識發光

學院在第一年時其實就思考過讓學員擔任分享者或老師,一開始的構想是可以分擔老師資源的稀缺問題。但現在的想法則是認為這是一個很有效的學習方式。

回顧我自己的經驗,我碩士班實習的第一年就擔任過教育訓練講師,我負責的主要是產品的使用教學,那時沒有人指導,所以我就是把我會的拿出來講一講,講的一般般,我的收穫也一般般。

而我出社會的第一年,我也開始擔任教育訓練講師,一樣介紹我們的產品,雖然有現成的教材,但因為講之前主管要求的標準很高,會對我們提出很多問題,為了有效的回答那些問題,我們花了更多的時間搞懂細節,過程中的學習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準備訓練前,我以為自己已經有 80 分的理解,準備過程我才發現自己只搞懂 60 分,而通過訓練,我將自己的理解真的提升到 80 分的水平。

出社會將近 20 年,教學這件事一直在發生,除了部門內的教育訓練外,日常的一對一指導,公司的內部講師,外部的課程,部落格寫文的分享等等,這些都是我在總結經驗後試著跟大家分享的東西。而這也是我的學習可以廣而深的關鍵原因。

現在,我想將這樣的概念落實在學習金字塔中。讓每個人都可以準備一堂 30 分鐘的課程,談論你最擅長的專業,或者你最珍貴的經驗,將這些內容加以總結,用 30 分鐘的時間分享出來。

為了更有效做好這件事,學院將會推動內部講師計畫-知識有光

內部講師是企業用來傳承知識,以及強化培訓有效性的重要制度,不只學員會有收穫,講師的學習與成就感也是很豐富的,我自己在擔任內部講師時就很有收穫,講課有時成了我工作中的重要調劑,而不是額外的工作。

而學院內的內部講師計畫,不會是透過高標遴選來決定,因為這是一個學習過程,只要是值得分享的內容都能參與。我相信每一個有一定資歷且願意投入學習的職場工作者,都值得做出一堂屬於自己的課。

但我們希望你將這個內部講師計畫當成一個學習過程。我們會教你如何總結自己過往經驗,挑選出值得跟大家分享的主題,也會教你如何優化所講授的內容,讓內容變得更易於被理解與吸收。要求的標準會比學習營更高,而參與的人數我們也會控制在比較小的規模下,確保我們有足夠的時間協助每個人學習。

這個內部講師計畫的完訓任務是完成一場 30 分鐘的教學演說。我相信能通過這個過程,你對自己專業的理解會有明顯提升,也會對你成為內部講師大有幫助,至於是否要往職業講師路線前進,這暫時不在我們培訓的目標範圍內,就看你自己的職涯規劃了。

內部講師的課程對學院的學員來說也是很有價值的,先前學院內有幾位同學曾上台做分享,學員們的反應也很棒。因為相較於老師,同儕們的經驗與角色可能更接近自己。你不用總是跟 20 年經驗的人學習,有時你需要的可能是跟 3 年相關經驗的人學習。這也是我前面提到的,同儕學習的效益。

內部講師計畫將會強化學習金字塔最底部的兩項,讓學習更有效,除此之外,也會讓學院內的內容更豐富,讓更多學員有更多元的內容學習,效益其實是多個面向的。

任務二:打造學習服務,讓學習融入生活

文章的前頭提到,我們把自己定位成學習服務,並認為應該讓學習融入生活,而不是讓生活來遷就學習。要做到這件事,我們需要滿足最少三個要件:多元性、高頻需求低依賴性

多元性指的是有不同類型的學習活動,因為學習的需求是多元的,像我可能不會每個月上一堂線上課,但我每個月都會買書,也會參加一些社群的討論。而這三種不同的學習對我來說意義不同,但我都有需要。

學院提供了課程、講座、學習營、case study、打卡挑戰等學習活動,為的就是滿足學員需求的多元性。

高頻需求指的是學員對學院的學習需求應該是每個月都有,而不是需要時才想到。如果我們要讓學習成為一種好習慣,就不能是學一個月,放 10 個月,等到下次有需要時再來學一個月。而是要讓學習發生在每個月裡頭。

呼應前面多元性的說明,如果那些學習服務發生的頻率太低,或者主題太單一,那學習者對學院的需求就很難拉高頻率。最終的學習成效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為此,我給團隊提了一個每月更新 12 次以上的目標。更新 12 次代表的是 12 次新課程、新內容或新活動發生。

學程可能一季出一堂,經典課可能每月一堂,講座每月 4-5 場,社群活動或講座每月 2-3 場,除了這些,還有學習營、case study 等活動,全部加一加,由學院經營團隊舉辦的活動可能就有這麼多了。

內容的豐富與更新頻率固然有助於滿足學員的多元需求,並提升學員的活躍度,但這還是沒有滿足「讓學習融入生活」的必要條件。我們還須思考第三個元素-低依賴性。

低依賴性指的是學員的學習不用高度相依於學院的營運節奏。舉個簡單的例子,今天你因為工作有需要,想在 3 週內完成一份 sales kit,但學院的 sales kit 學習營要下一季才會舉辦,這時怎麼辦呢?你可以透過學院的「情境挑戰題」來發起挑戰。

情境挑戰題是近期我們開始廣泛增添在課程內的內容,美個情境挑戰題都有具體的情境,也都有需要完成的實務任務。簡單的說就是學習營的架構,差別在於學習營有固定時間,也有老師每週帶著做。而情境挑戰題則沒有時間限制,你可以自己發起挑戰,也可以組隊一起完成挑戰,過程中若遭遇問題還可以發起求救,招喚助教跟老師來給予指導

所以上面 sales kit 這道題目,你很可能在學院社群中揪了 3 個一樣想學的人一起學,並按著情境挑戰題的指示學習,過程中你會有多次跟組員簡報的機會。如果你希望獲得更專業的指導,你可以透過招喚流程,呼叫助教或者老師來給予更多回饋與指導。

成效很接近學習營,但時間上更自由。這個機制的搭建有許多前提條件,包含建立大家使用這種學習法的習慣,以及自助流程的順暢性跟助教/老師資源的匹配性,而這也是我們接下來三個月的關鍵任務。

多元性與高頻,滿足的是人對內容與學習形式的需求,低依賴性則是解決時間對不上的問題,做到這樣,學習將有更大的機率走入每個人的生活當中。

結語

本文行文到此已經超過 7,000 字,其實還有許多心路歷程沒有寫上去,但想先以這篇作為團隊對過往三年的深刻回顧。也提早跟大家分享即將發生的一些事情。

上述兩個任務的細節在本月份都會有確切的執行方式與時程,敬請期待。

 

加入商業思維學院學更多,2023 最好的自我投資!
🎊 1/31 23:59 前入學:
1.輸入折扣碼「biznew500」結帳現折 $500!
2.新年加贈好禮|你能任選 5 場主題講座
3.前 50 位可以拿課程半價券 1 張,額滿為止!
4.三人團購成功再贈課程半價券 1 張

查看最新入學方案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