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舉辦了一場《求職焦慮退散!走在成為產品經理的路上》的講座,跟產品經理們分享如何成為產品經理、如何選擇工作,那時我稍微提到了一點我個人職涯選擇的案例,但沒有說得很多,正好小金魚邀請我擔任她的日更電子報的客座作者,我就把這個職涯選擇的邏輯又多說了一點,在這邊也跟大家分享。
之前我曾在一家新創公司擔任監控軟體的產品經理,有 5 年的經驗,我手上有兩個 offer 在抉擇,也給大家想一想,如果是你,你會選擇哪一個呢?
A公司
監控產業,股票上市公司,是昔日的產業大咖,在上一代的監控設備產品中賺了很多錢,但是由於市場技術轉型,公司沒趕上,因此節節敗退,在舊有的市場還是有基本盤,公司的董事長與總經理找我吃飯,很有誠意邀請我負責公司強攻新市場的轉型產品,主管職且直接報告給董事長,月薪比我剛當時的薪水多了 1.5 萬元,配股 10 張,年終紅利依照績效另計。
B公司
知名品牌廠的網路通訊部門,股票上市公司,希望做一款新的攝影機,以進入家用 IoT 的市場,但薪資方面很難談,公司有一個規定的對照表,以我的學經歷,薪水比 A 公司少 1.2 萬元,也就是我轉職薪水增加 3000 元,職稱是產品專員,非管理職,年終紅利依照績效另計。
如果是你,你會選哪一個呢?
是否該為了未來發展,屈就薪水?
我抉擇了很久,A 公司薪水比較高、老闆器重、也能累積管理經驗,但是以我在監控產業的認知,我估計該公司在監控這個領域沒什麼機會,新的產品我也不太樂觀,這是一個正在下沉的產業與被拖著往下的公司,公司是不會倒,但要翻身是很困難的。
B 公司的話,整體薪資條件遠低於 A 公司,職稱也不好,但是公司在成長,而且 IoT 產品是一個有機會的產業。
最後我選擇了 B 公司。之後怎麼樣了呢?
選對產業、發揮自身優勢,薪資自然會跟上
B 公司的職稱與待遇雖然還好,但是我最驚訝的就是,每天都有許多晶片廠、供應鏈大廠的經理、副理約拜訪,跟我介紹業界最新的技術,希望我採用他們的產品,簡直就是一堆大神免費教我產業最新的知識。
而且公司在經營硬體產品上有一套方法,我在通路、庫存、開發流程上收穫很多,就我個人而言,我的 Linkedin 也開始有非常多獵頭有興趣,這叫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啊!
而且雖然待遇還好,但是因為公司跟部門都很賺錢,我的產品雖然還沒做出來,但還是拿到不錯的分紅,整體薪水一下子就超越 A 公司了。
而 A 公司,新產品還是沒打出名號,之後就沒有再崛起,股價一落千丈,我在想,如果我選擇 A 公司,扛著一整個在下沉的公司轉型的重責,應該會非常辛苦,而且薪資與股票雖然較高,但股價下跌,只是夢一場,分紅的話,公司業績沒有起來,應該也不會有太多分紅,我有點慶幸我選了 B 公司。
其實當時的思考架構也還沒有這麼清楚,反而是在多年後,我在商業思維學院,協助許多同學解決職涯問題之後,更有做產品的思維之後,發現可以用思考產品的架構,來思考職涯策略,也就是不只從「點」來看工作選擇,還要思考線、面、體,以下一一介紹。
用點、線、面、體,思考職涯策略
點:我們看產品是否滿足單點需求。產品存在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要滿足需求,才會有價值,才能存續下去,這在個人的職涯選擇上,就是你的「能力」到底能不能解決問題,職能上能否勝任、表現得好,為你帶來薪資的報酬。
但是只有「點」很強是不夠的,對產品來說,很快顧客就會習以為常,很快競爭者就會來抄,競爭無止境,所以需要延伸到「線」的思考。
以公司來說,就是「產品組合」,例如 Apple 推出 iPod 大成功之後,又推出 iPhone、iPad、AirPods……等產品,以人來說,就是「技能組合」,一個會專案管理的 PM,和一個會專案管理又會產品設計的 PM,後者的競爭優勢還有議價能力都會高得多,如果又有行銷的思維,那就更搶手了。
要注意的是,這邊的線,是「有關係的幾個點」,才能從同一個方向強化優勢,因此 Apple 不會一開始做完 iPod 就去做汽車,雖然現在做了,但那已經是 Apple 推出一系列電子消費產品,市場發展接近飽和,要開啟第二曲線的另外一種思維,之後可以再聊(所以為什麼某 A 公司要賣能量飲料……)
對個人而言,雖然投資策略分析可能也是重要且高薪的職位,但我不會學了產品設計之後,就去學投資策略,這兩者沒有綜效,那就還是兩個點,無法發揮效果。
在 B 公司的這段期間讓我對產品管理的認知,增加了「硬體」這個維度,我從自己的經驗當中,對照出軟硬體開發的不同,我學到了硬體的開發流程與庫存管理,也從業界的許多資源當中,快速地成長,當然也賺到了大公司的工作經驗,補足了我之前在新創以外的資歷。
然後看「面」,指的是供應鏈與生態圈,Apple 會強,其實還有兩個重要因素,一個是供應鏈管理,一個是 App Store,iPhone 的銷量帶動了「蘋概股」的崛起,這些蘋概股從蘋果身上賺到錢也賺到名聲,它們完整的解決方案,也帶動了 iPhone 持續有最好、最新技術的產品。
App Store 也是,iPhone 的高市佔率成了 App Store 上眾產品強大的擴散通路,App Store 上面豐富的軟體服務,也形成了一個「生態系」,這些服務靠 Apple 的市占率而接觸到使用者,快速成長,而 Apple 也因為這些服務廠商,增加了使用者買智慧型手機的價值,同時增加轉換的 Android 的成本,形成了一個互相依賴的生態圈。
(不過很快也出現了議價能力帶來的利潤歸誰的問題,Apple 因為議價力強,也讓這些供應商以及服務商叫苦連天,卻又離不開……)
對個人來說,這就是你的「串聯能力」了,你的經驗能不能再整合人脈資源,為公司開創新的方向,或是帶來新的資源?
這就是為什麼許多資深業務或是商業開發,能夠成為公司的領導者,因為他們能串連產業資源、人脈,為公司開拓新的市場,或是為什麼有些部門主管節節高升,因為他有能力,又有人緣、能結盟,推動事情效率高,在公司內就會被辨識成領導者。
最後,因為 Apple、Android 陣營,以及各軟體服務的興盛,推動了「體」的變革,市場趨勢快速往「行動化」走,使用者習慣也轉向手機上完成各服務,更推升了這些產品以及服務的價值,而 iPhone 的銷量與營收也跟著「體」節節上升,屢獲新高。
這也是為什麼當年 A 公司很難再起的原因,因為它想靠「點」,也就是一個新的產品,扭轉在線、面、體的劣勢,迎頭趕上,這是非常困難的呀!反過來看,公司想要把這個單點,壓在我這個單點身上,希望我的加入可以改變,風險也是超高的阿!
從個人而言,這就是「選擇戰場」的重要性,我當年如果選了一個在下沉的產業,無論個人單點多努力,就好像坐到了往下的電扶梯,只會跑得很累卻沒什麼效果,但是選擇正在成長的公司,就像坐到往上的電扶梯,個人努力就是加乘效果,整個產業都在幫你賺分紅,要順勢而為啊!
這個「體」除了「產業」之外.還包含了「職涯」,還有「公司」。
雖然說行行出狀元,但很殘酷的是,不同的職務是有天花板的。公司櫃檯的總機,和產品經理,一樣的努力,可能總機也很有辨識客人,服務客人的能力,可能對人的記憶力與協調能力還比 PM 好,但是薪水天花板的差距就是非常大。
另外,同樣的能力與職缺,在外商公司,跟在本土公司比起來,薪水可能也是差一大截,能力一樣,但是結果不同,原因就是「戰場」的選擇。
所以我會跟同學分享── 先選擇職涯、再選擇產業,最後選擇公司 ,而選擇的角度,就從點線面體這四個維度來看。
至於你說公司的福利制度?這對我來說,叫做「贈品」,你不會因為贈品而決定要買一個產品吧?那你為什麼會為了幾天假、有沒有咖啡和零食,而選擇一間公司呢?你完全可以靠分紅或是薪水自己再去買呀。
以上,總結成這兩段話,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獲經理人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