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 lei:產品經理學習營,六週旅程心得

產品經理學習營,適合誰來參與?

你是不是有這樣的問題

  • 不知道這堂課,在學什麼?
  • 知道這堂課,適不適合自己?
  • 想看看學員,「真實」的分享經歷?

如果你也是這三種人

  • 對「產品經理」有興趣,但沒有相關知識背景
  • 在做跟「產品設計」相關的工作,想了解 PM 思維
  • 本身是專案經理,想跨領域學習,考慮職涯發展的可能性

真實旅程會長這樣⋯⋯

旅程的起點

我大學主修 Art ,畢業之後,從公關、廣告,到踏入顧問產業,一路都很順遂,直到有一天,我需要解決的問題,已經超越了我的已知,而發現單憑努力,效益有限!我變得很迫切,想要拓展已知的邊界,就像《后翼棄兵》裡的 Beth。我想「如果,我們可以知道更多種做事的方法,透過拆解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實際去做」,是不是下一次出手,就有更多種方式,可以解遇到的難題」,所以,我選擇了開始這趟學習。

因為沒有相關經驗,不知道如何開始,直到收到一封來自學院的信,跟著信裡面的建議,每週規律學習,像是:產品經理要做什麼?如何挖掘市場需求?雖然,我還是沒有概念,怎麼設計一個產品,但是我相信 Facebook 的哲學「Done is better than perfect」,這堂課的目標,就決定是先做完,再求好了。我想——實際做出一個,可以說服他人與自己的產品 MVP (Minimum Viable Product)!

可能遇上的難題

踏上產品設計的旅途,我也遇上了第一個難題「選題」,選題就像主廚決定新菜單,要考量餐廳的整體發展 (公司的目標)、既有的優勢與劣勢 (盤點資源)、確認市場機會 (需求有多大、競爭對手有哪些)、如何獲利(成本與商業模式)⋯⋯等。我發現關於選題,常見的情況是「你會來回修正好幾次,甚至在驗證的過程中,才發現設計有問題,然後打掉重練,回到第一步,再找使用者訪談、驗證,持續修正下去。」

看了很多市場案例,但邊做,心裡還是沒有頭緒,於是,每個星期三的大討論,我會仔細看看其他人是怎麼做的,是怎麼思考與切入產品設計呢?不知道的時候,就從模仿開始吧!這些被選出來的作品,框架和做法已經受到了肯定,照著做,至少輪廓會先出來,剩下的兩成,再慢慢摸索就好。我找來很多使用者,聊需求,也聊設計出的產品,發現只要誠實的面對市場聲音,聆聽需求,不斷修正 MVP,產品會越來越有說服力!很慶幸,還有一起學習的小組,在遇到瓶頸的時候,可以深入討論問題出在哪裡?

在這過程中,你會發現「新工具」其實很容易誘惑我們的眼睛,從產品策略、用戶旅程、市場評估、價值主張,走到產品設計、驗證與發佈,太多好用的工具可以協助你我,視覺化的呈現產品,像是 Miro、UXPressia、Flowmapp、Axure rp、Figma⋯⋯。讓我們常常著迷於學習一項新工具,並花費太多時間在探索怎麼使用工具,以至忘了我們的目標是產品設計,畢竟工具只是方法之一,核心還是產品的內容與主體。

快速驗證,讓概念成型

快速驗證,比準度更重要!傳統的製造業,很在意「設計的完整度」,就像是第一印象,通常,你只有一次機會。軟體設計卻不太一樣,因為迭代的成本小,我們可以修正的很快,所以其實設計不用做太細,就可以拿去找人驗證。一開始,50 分的提案,在每一次修正,都進步一點,幾次之後,產品的輪廓,就會慢慢成型。

你會發現,沒有經過驗證的想法,就只是個人觀點,沒有足夠數據,提案就只是空想、無法成立,也無法說服老闆或是第三人,真的有價值去執行。透過資料報告,我們抓取關鍵數據,與教學團隊討論,前後經歷 17 次的使用者訪談,重畫過 5 次 Wireframe ,這些追尋解決方案的過程,都會改變你的視野。

過程會過去,但方法會持續

帶著特定目的來,完成階段性目的離開,始終享受著這個過程,並相信這一切沒有輸贏正解,就像真實世界。「因為變因太多,產品的設計過程始終持續,而不曾完結」。於是,故事的主角投入了時間,並接受(擬真)市場的考驗,隨著驗證假設、拓展思維,跳脫舒適圈,最後,帶著方法與經歷,回到真實世界!

如果想了解更多,你還可以:

  • 產品經理學習營套餐
  • 選修學程:產品經理學程
  • 學籍:2021-05-10 ~ 2022-05-10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幫助你更了解如何學習,現在點擊連結後,只要加入學院任一方案(除基本方案外),雙方都可以獲得 6 學習貝唷!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