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還是都在回答同學們的各種職涯問題與選課建議,我提了好幾次關於思考 2 年後履歷的議題。
在求職攻略這門課當中我請同學們做「未來履歷」,這份履歷要大家思考的是 3~5 年後自己的工作角色。
去年在請同學做未來履歷的時候,我給同學的建議有三個
第一,放眼兩年後,你到時會拿什麼資歷去談一個比現職高 30% 以上的薪資?
如果你只是累積了資歷,但那些資歷對你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沒幫助,那就有點可惜了。
很多時候,我們會只思考下一份工作,但其實下一份工作應該是為 3~5 年後的自己而準備的。
舉個例子,如果你現在是個專案經理,但你希望自己 5 年後可以變成產品部門的負責人,那你下一份工作是不是該先找一份產品經理的工作來累積做產品的經驗呢?
如果你希望自己可以成為跨國企業的行銷主管,你在研究過相關職缺後發現語言能力、行銷資歷、帶團隊經驗的要求都很高,經過評估後你發現自己現在每一項都不滿足,那你的下一份工作,是不是該朝向能培養這些能力的工作崗位上思考呢?
第二,工作幾年後很容易落入「重複相同工作」的困境
也就是說你在做的事情其實你已經很熟練了,差別只在做得快或做得慢,但做好這些事情對你來說挑戰很小,不太容易學到新的東西。
舉例來說,對很多工程師來說,他雖然參與不同的案子,每個案子做的功能可能都不同,但說白了,使用到的技術幾乎是一模一樣的,只有程式的邏輯或流程不同,但處理的數據量、架構、複雜性、系統規模等其實沒有太多的變化,那成長一定是緩慢的。
我過往從工程師到架構師的過程,其實經歷了幾個蠻重要的關卡:
第一個關卡是從專案跨入產品,軟體的產品化得同時考慮開發、佈署、更版、維護與客製化;
第二個關卡是從 ERP 產品跨入 mobile 產品,剛好那時候是五大平台並存的年代,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技術跟應用場景,以及如何將這些 mobile 概念推到企業端;
第三個關卡是雲端運算,我開始從 on-premise 的產品移轉成 SaaS 服務,一樣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雲端運算的技術,各種可能的應用場景,當然也免不了得思考商業模式跟成本的議題;
第四個關卡是超級大規模的技術架構重整,一邊建立團隊、機制、產品,等於是所有業務、技術、產品、維運等問題的大雜燴,但卻也是自己做了這麼多年技術、產品的總驗收。
一定要記得,持續做重複性工作,對能力跟資歷的累積都是比較緩慢的,一定要定期思考,現在做的事情,有多少是過往不擅長的。而這些不擅長的項目,應該是著眼於未來期待成為的角色去培養。
不要害怕對未來有所想像,我們不用好高騖遠,但一定要認真去思考自己的下一步可能是什麼。
第三,沒想像未來,就不知道現在缺什麼
有人常會問我,為什麼會投入這麼多時間在學習?
當你對未來有想像,對自己的下一步有計畫,你就更容易知道自己到底缺了什麼,知道自己缺什麼,也就比較知道要去學些什麼來補強自己。
當你不知道自己缺什麼時,很多時候是因為你缺乏對未來的計畫;當你覺得自己什麼都沒缺時,可能也是因為你缺乏對未來的計劃。
思考一下未來履歷
下面這幾張圖就是在求職攻略這門課中我給大家做的未來履歷。
Part 1. 做職涯的自我盤點,看看自己主要累積了什麼
Part 2. 思考一下自己 3~5 年後的角色,然後盤點一下現在的自己距離那個角色還缺了什麼
Part 3. 針對現狀與未來角色的落差,思考下一份工作
我把 Google sheet 的連結也給大家了,你可以自己複製內容去修改,但很建議大家去思考未來。
自動引用通知: 2 年後,你想在職場上成為誰?盤點現狀跟理想的落差,才能累積「對的經歷」 - Care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