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產品思維工作,倍數累積自己的經驗

在我工作中乃至於在商業思維學院內時常都會有同學問我如下問題:

「我希望擔任產品經理,但沒有產品可以做,怎麼辦?」
「我想轉職專案經理,但一直沒有管案子的經驗,怎麼辦?」
「我希望能應徵管理職務,但一直沒有帶人的機會,怎麼辦?」
「我希望能討論策略,但一直沒有機會把策略思考運用在工作上,怎麼辦?」

這問題的答案很簡單:有(使)用就有(效)用,沒用就沒用。」

你得給自己創造能練習,能累積的場合,如果工作上沒辦法,那你得從其他地方累積,例如自己接案、參加社群、參加課程,然後把你學到的知識盡可能的用上,只有用上了才會真正是你的。

上面這段話,我相信很多人都能理解,但你進一步的問題可能是,我要怎麼用上呢?

答案很簡單:「當你把每件事情都當專業的來做就行了

什麼叫當專業的做?

什麼叫做把事情當專業的來做?以下我給大家幾個示範,或許你就能理解了。

如果今天你參加一個技術社群,這個社群每個月都會有一場講座,身為社群的志工,你可能被分配到負責6月份的講座。請問,你會如何開始這項任務呢?

多數狀況下可能是這樣的:

  1. 邀約講者,確認主題跟時間
  2. 發佈活動報名資訊
  3. 請社群成員們幫忙分享一下
  4. 然後活動舉辦,結束

請問,在這過程中你能學習到什麼?

回答不出來對吧,因為你就是在做一件事,而不是在想辦法創造出什麼來。那如果當專業的來做又會是怎麼樣呢?

  1. 確認本次活動的主軸,釐清我們要帶給社群夥伴什麼樣的收穫
  2. 討論並決定活動的形式,是講座、workshop或課程(假設是講座)
  3. 討論並決定預計可參與的人數(假設100人)
  4. 挑選潛在的講者名單,確認講者背景與專業度,並排出優先順序
  5. 聯繫講者,說明我們之所以邀請他擔任講者的原因,並且介紹1.2.3的內容,讓講者對我們社群與這場活動更有充分的認知,同時也要告知酬勞與相關的權利義務(Ex:接受工商服務或者錄影)
  6. 跟講者討論講綱跟需要協助的地方,並初步敲定下一次討論的時間
  7. 撰寫活動的文案,會對TA們凸顯幾件事:
    (1)為何我們要談這個主題?
    (2)為何我們邀請這個講者?
    (3)希望能帶給大家哪些收穫?
    (4)誰適合參加?為什麼他一定要參加?
    (5)活動彩蛋
  8. 開放報名,在主要的社團中貼文,也請社團成員們幫忙分享,除此之外,也會針對先前參加過活動的朋友們發送郵件或訊息,進一步的還會在做完每一次的訊息張貼與推送後統計成效,確保達到100人報名的目標
  9. 持續跟講師確認進度,也持續推廣
  10. 活動前2天務必跟講師確認設備與定稿的內容,然後re一下rundown
  11. 準備課前問卷與活動滿意度問卷
  12. 發送課前問卷,收集聽眾提問與期待
  13. 與講者討論聽眾問題與期待
  14. 活動當天,控場,問卷回收
  15. 整理問卷,並提供回饋給講者,發送感謝信或感謝訊息
  16. 幫講者作內容策展,擴大講者影響力
  17. 盤本次活動

上面這是所謂專業的做法,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你會學習到些什麼?

截然不同了,對吧。

這代表什麼,我們一樣做一件事,當我用業餘的心態做時,其實我是不問目的跟成效的,而當我不重視目的與成效時,我就不會為了達到目的而去思考種種環節。當你把它當一件專業的事情在做時,你會想搞清楚目標與成效,然後試著去做各種事情來保障成效

從專業的結果來看,我真的在做一次專業的活動企劃與執行,而這個案例剛好被我們放在專案管理學習營當中做為一個練習範例。

再來一個案例

怎麼學習做產品的經驗呢?我跟大家說我三年前剛離開公司,我連續講了快20場「為敏捷插上商業的翅膀」相關的講座活動。

我說我就是以做產品的心態在思考的。你可能會覺得奇怪,這不就是個講座嗎,哪邊像產品?怎麼用產品思維思考這個講座?

或許我們先來看一下一個產品在早期最基本要思考的幾個面向吧,其實產品思維的核心就是價值主張(你會發現商業模式畫布的中心也是價值主張)。

價值主張,這涉及了用戶對象(TA)用戶的痛點與需求,我的產品或服務,產品能如何解決用戶痛點並滿足需求。其實任何能套用價值主張畫布的東西都可以被視為是一個產品。

我的產品是「將敏捷與商業結合的有效作法,佐以我個人經驗」,而這是因為我看到敏捷在當時很夯,但大多數敏捷團隊都還停留在技術團隊內。我講座當時的目標TA主要是「想在公司內推敏捷但卻推不動的技術團隊」,我想藉由我的經驗告訴他們,讓敏捷對接商業的重要性。

那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背後的原因有二:

  1. 讓大家知道敏捷結合商業所能創造的成效以及正確套路,讓技術能真正發揮價值
  2. 讓自己成為敏捷結合商業的第一人,當市場上沒有人能如此深入的談這個議題時,我清清楚楚地講出來了,敏捷X商業這個標籤就是我的了

有目的、有TA、有解決方案,這就是產品思維的基礎了

我的商業思維能力不僅僅是因為我有10多年專業經理人經驗,也不單單在我實際負責過公司業務,這些能力也不是我在成為freelancer或創業後才學會的,單純是因為我總是將我在書上所學,不斷的用在各種事情上

我沒有掛過專案經理title,但我有10多年專案管理經驗;
我沒有掛過行銷經理title,但我能列出一大堆操盤行銷的經驗;
我掛業務title的時間並不長,但我非常熟悉業務工作與業務管理;
我只做過15個左右商業級產品,但我真正做過的產品超過30個;
我掛產品經理title的時間約4-5年,但我非常了解上述每個產品,因為我一直用這樣的思維做事。

無事不商業,無物不產品

商業是一種交換行為,我得到一個東西,並因此付出了某種代價,這就是商業。當你與人溝通時,拿了你的資源去交換對方的配合,那就是一種商業行為,為了提高成交率,你會做哪些事?這都是商業思維。

產品的存在本身是為了解決問題或滿足需求,而問題與需求是發生在某個場景下的某個對象身上,因此只要有目的、TA與解決方案三者就是產品的核心

當我們用這樣的角度來理解商業與產品,然後用專業的心態來處理每項事情,你會發現自己正不停的將所學習到的種種概念應用上,而商業思維與產品思維能力也會不斷提升。


現在註冊會員,就能免費試閱產品經理課程單元!
針對產品經理,我們規劃了從入門到進階的系統化課程
現在免費註冊會員就能搶先試看完整的學程單元!
除了學程內容外,還能查看老師和學員的課程討論和心得,學院結合了系統化課程x社群x專業導師,歡迎加入會員,一起體驗!

點我立即試閱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