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 新聞選讀】車聯網資訊產業在隱私疑慮中找尋獲利空間

撰文者:KT Huang

對大部分的電子業公司來說,2022 是衰退的一年。智慧型手機第一季與第二季分別衰退了 8.9% 與 8.7%;PC/NB 則分別衰退了 5.1% 與 15.3%。德國汽車研究中心預測全球汽車銷量將衰退 5%。

★同樣是衰退,零組件供應商對車用市場趨之若鶩★

消費性電子供過於求,價格競爭激烈,大多的公司都想轉往車用市場。這是因為傳統油車正在轉變為電動車與自駕車,需要大量的電子零件與感測器。即便是油車,各種電子感測器的需求也在增加中。汽車銷量雖然減少,車用電子的需求仍舊成長中。

2010 年以前的舊式車款,每台車大約配備 30 個感測器。新式的車款依車廠與設計的不同,配有 100~200 個感測器。F1 賽車是最極端的案例,擁有 300 個感測器,收集 4000 種資料,資料量大約 3GB。

想像你要準備開車,打開車門,坐在駕駛座上,車內溫度 35 度,按下車輛發動鍵,打開天窗與搖下車窗散熱,開始上路。在路程當中,車輛的位置、速度,是否踩下煞車,撥放什麼音樂,車燈是否開啟,雨刷有沒有打開,油箱位置,胎壓高低,對車廠來說都是寶貴的資料。

這些龐大的資料,產生了車聯網資料產業。除了車廠之外,還有誰可能向車主或車輛收集資料呢?

★車聯網資料產業的玩家★

根據使用與安裝情況,有機會接觸到資料的公司大致可以分為六種。分別是 OEM、車輛資料中心、導航與車內娛樂系統、保險公司、電信營運商、車載資通訊供應商。1

. OEM:Toyota、BMW、Audi 等車廠就是 OEM。車用電腦收集資料,回傳到原廠伺服器。以提供維修、緊急道路救援等服務。

2. 車輛資料中心(Vehicle Data Hubs):收集車輛與移動資訊,重新分類、分析,提供洞見(Insight)給其他客戶。

3. 導航與車內娛樂系統(In-vehicle Infotainment) 公司:提供導航、音樂撥放及乘載第三方應用程式

4. 保險公司:依據使用情況,提供駕駛行為車險(Usage Based Insurance)。

5. 電信營運商:中華電信、台灣大哥大等電信商提供電信服務,讓車用電腦可上網連接車廠雲端資料庫、地圖資料庫等。

6. 車載資通訊供應商(Telematics providers):通常提供後裝系統服務,協助導航、提供娛樂等軟硬體的附加服務。例如工業用與車用物聯網公司 Samsara 協助貨運公司管理車隊,Toyota 旗下的車美仕提供各種汽車用品與後裝服務。

★感測器資料如何流動、變現★

車廠收集這些資料後,會傳送給稱之為車輛資料中心(Vehicle Data Hub) 的公司,並到聯網車輛車輛市集(Connected Vehicle Data Marketplace)待價而沽。

隨著電子零件增加,傳統車廠如 Toyota、Ford 開始發現自己會設計與製造車輛,但對資料產業並不熟悉,也沒有能力處理。車輛資料中心便開始出現,他們將車廠的資料收集起來,將這些資料做均一化處理,用儀錶板顯示方式或者直接提供洞見給客戶。

舉例來說,每間車廠的資料定義、取用資料的方式、頻率都不同,因此很難取得一個業界統一的資料標準。資料中心的能力就是從各家車廠收集資料,重新定義、做均一化處理。資料中心會提供API/SDK,讓潛在客戶可資料整合到 App 或服務當中。

誰會用到這些資料?保險、交通管理、電動車基礎設施規劃、車隊管理、廣告、地圖導航、城市規畫、位置情報等。

保險公司與車輛資料中心或車廠合作,也可能收集智慧型手機 App 與車上診斷系統的資料。根據車輛使用資料,推出駕駛行為車險服務。

哪些是不良的駕駛習慣?大腳踩油門、急煞車,或者加速闖越黃燈。深夜駕駛、避免開車時使用通話功能,開車打瞌睡、不注意路況等等。行車習慣良好的駕駛的保費較低,行車習慣不佳的駕駛保費較高。

資料中心掌握大量車流資料,包含時間、地點、方向等重要資訊。政府部門可以根據這些資料進行交通管理、運輸規劃,甚至城市建設。擁有車隊的運輸物流業者,計程車業者也可依據這樣的資訊,掌握每台車輛的位置,規劃路線,降低成本。

★資料中心的困難 – 獲利與隱私問題★

1. 潛力無窮但大量虧損總部位於以色列特拉維夫的 Otonomo,在 2021 年以市值 14 億美金 SPAC 上市,如今股價不到 1 元,市值剩下 8920 萬美金。2022Q1 營收 100 萬美金,虧損 1500 萬美金。Otonomo 與 23 間車廠簽訂合約,收集 5 千萬輛車的數據,累積追蹤超過 3300 億英里的路程,每天獲取 41 億筆資料。

Wejo 創立於 2014 年,總部位於英國曼徹斯特。Wejo 與 24 間車廠與車隊管理業者簽約,美國每 28 輛車當中,有 1 輛車的資料被 Wejo 所收集。收集資料的頻率是 1-3 秒,定位精準度 3 公尺,累計 767 億趟旅程,共收集 16.2 兆筆資料。2022Q1 Wejo 營收為 56.8 萬美金,損失 4000 萬美金。

2. 隱私權問題

雖然這些公司都強調致力於保護駕駛的隱私。保護的方式有兩種,匿名或整合駕駛資料。但根據 2013 年 Nature 的論文指出,只要有位置、移動與時間等資訊,用戶就幾乎沒有隱私可言。

當你希望用更多資料、更多方式評估車輛狀態,那麼有心人士很可能就可以利用這些資料,識別出特定用戶以及特定車輛的軌跡與動態。

資料中心的公司怎麼應對隱私權的問題?有智慧型手機在前面,大多的問題看起來似乎都有暫時的解法。

所有公司都說,他們都會經過駕駛或原廠同意,分享必要的資訊給第三方。且駕駛可以隨時撤回個人駕駛資料的取用權。Privacy4Car’s 的 CEO Amico 建議分為必要(Necessary)與選用(Optional)服務。與安全有關的資訊,就需要揭露,其他相對不重要的資訊則讓駕駛自行決定。

Porsche 開了第一槍,宣布在豪華車 Taycan SUV 上使用嚴格的保密管控措施。

★科技創新與資料隱私的衝突★

科技創新與隱私權的衝突已經不是一天兩天,隨著科技進步,各種監視無所不在。享受便利,就必須交出某種程度的隱私權。監管的一方有很好的理由,幫助好人,抓出壞人。

亞馬遜旗下的攝影機品牌 Ring,與美國警方簽訂合作協議,在沒有搜索令的情況下提供攝影畫面給美國警方。

但行車狀況與家中攝影畫面又略有不同。資料本身沒有明確的價值,但經過整合、分析以及共享後,才會產生價值。例如個人行車資訊沒有價值,但大台北地區 600 萬人,超過 400 萬輛車輛每個時刻的流量、方向、速度,卻是非常重要的資訊。

這個問題不會有答案,衝突也將繼續發生。


關於 KT

科技人,帶著研發精神的商業開發者。歷任面板業產品經理、新創公司產品總監、台達電產品規劃。現為中國上市公司海外市場總監及多家公司策略顧問。擅長海外市場拓展,結合商業模式,分析科技業走勢。我長期在科技業工作,關注科技趨勢,也喜歡研究各種商業行為。KT 是我的英文名字,同時也是 Key Technology 的意思。我期許自己選出有興趣,有靈感的新聞與議題,提出我的看法。後續每周固定出刊,分享我的觀察與心得。如果你對這類的議題有興趣,歡迎關注我的文章。


現在註冊會員,就能免費體驗商業思維學院!
除了專業學程試閱,並能查看老師和學員的課程學習討論和心得,現在就實際體驗看看學院和一般線上課程差在哪,感受不一樣的沈浸式學習!

點我立即體驗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