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 新聞選讀】通膨與資金緊縮,新創公司準備存糧過冬,科技公司虎視眈眈

撰文者:KT Huang

未提供相片說明。

YC 公開信表示景氣寒冬,希望所有新創準備好在未來的 30 個月活下來。如果公司沒有足夠的準備金,但有投資人願意投資,無論如何都要收下這筆錢。

獨角獸們趕著鎖定資金

繼外送雜貨平台 Instacart 與交友軟體 Grindr 之後,智慧數據新創 Near 將與 KludeIn 合併,以 10 億美金的估值透過 SPAC 在 Nasdaq 上市。
成立於 2012 年,Near Intelligence 服務麥當勞、溫蒂漢堡、福特以及 60% 的美國財星 500 強公司。收集全球 44 個國家,7000 個地點的 16 億用戶資料,並透過 AI 與深度學習,協助客戶了解消費者行為,改善營收。
如果把市值除以營收,Near Intelligence 的市值營收比為 21.74,即將於 2022 SPAC 上市的 Instacart 市值營收比為 13.33,Grindr 為 142.86。
相較之下,包含 Meta、Amazon、Alphabet、nVidia 在內的 11 間科技公司,平均的市值營收比為 7.67。美國財星 500 大公司(Fortune 500) 的總市值營收比則為 2.63。
希望到時買下這些公司的投資人不是韭菜,至少保本不虧錢。

人事凍結、裁員消息頻傳

去年下半年到今年年初的大招募時代,在升息以及通膨的打擊下開始變調。FB 宣布暫緩招聘。亞馬遜 2021 的員工人數是 2019 年的兩倍,CFO 也在電話會議當中承認員工數量過剩。nVidia 也宣布減緩招募員工,謹慎控制營運相關預算與費用。加密貨幣新創 Coinbase,在給員工的公開信中,宣布暫緩招聘,並依照優先順序,重新評估調整人力需求。
不僅美國,歐洲也有同樣的情況。
先買後付新創 Klarna 裁員 10%;數位銀行 Nuri 則決定 “釋放” 45 名員工到人力市場,相當於 20% 員工;雜貨外送服務的 Getir、Zapp 與 Gorillas 等公司,則有 10~14% 不等的人力縮減。
裁員的目的是減少支出,多數企業也開始謹慎評估花費,追求獲利或淨現金流。共享微移動公司 Bird 決定不再追求車輛銷售,把目標放在獲利。Uber CEO Dara Khosrowshahi 則在內部信件中,告訴員工將縮減支出,並謹慎的評估員工招募。

共享乘車及外送服務經濟實惠的時代可能過了

過去對共享乘車服務的假設,基於規模效應,以及獨佔所帶來的溢價。當司機越多,則使用的用戶越多,共享乘車媒介平台的營收與獲利就會進一步成長。為了獲取用戶與司機,提供高額補貼,讓司機有更多的收入,乘客享有低廉的車資與優質服務。短期的虧損可以接受,當平台獨佔市場,終究會將成本反映在車資上,因此獲利。
但補貼一直沒有停止,用戶轉換的成本低,使得 Uber 與 Lyft 等公司,遲遲無法獲利。從 2016 到 2021,Uber 累積虧損超過 274 億美金,Lyft 則累積虧損 80 億美金。
其實 Uber 與 Lyft 早就意識到,投資人遲早會失去耐性,想盡辦法增加營收。最快的方法,就是提高車資。CNBC 的報導指出,Uber 從 2018 ~ 2021 年的價格上漲 92%。YipitData 的資料則顯示,2019 ~ 2022 Uber 與 Lyft 每英里運費上漲 45%。
車資大漲使得用戶轉往傳統計程車;用戶減少,使得司機也變少。而為了挽留司機,只能進一步增加車資,進一步流失更多用戶。
為了縮減支出,減少虧損,Uber 出售空中計程車與自駕車部門。沒有了研發,車資變得更貴的 Uber,也許就是一個比傳統計程車稍微好一點的…計程車行?

PC、手機需求減弱,但仍有公司成長快速

電子業的領先指標,半導體業 2022 年仍舊預期有 13% 成長,但各產業需求不同。
遠距工作與遠距學習的需求,使 PC、筆電與平板過去兩年都呈現成長。但隨著疫情趨緩,2022 年這三個市場開始衰退。智慧型手機出貨則在 2017 年顛峰後,持續衰退的趨勢。反觀車用晶片過去兩年大缺貨,基期較低,所以預期今年跟明年兩年都是成長。
雲端服務的成長還是很樂觀。一般預期亞馬遜 2022 與 2023 會持續成長 12% 與 17%。微軟的 Azure 與其他雲端相關服務,2022Q1 營收成長 50%,帶領微軟 2022Q1 營收成長 31%。
Salesforce、Shopify 2023 的成長超過 20%;雖然股價下跌,但視訊會議平台 Zoom 看好未來的成長,內容遞送網路(CDN)服務供應商 Cloudfare、雲端數據服務公司 Snowflake 等公司也都有很高的成長性。

口袋滿滿,有自由現金流量的公司,對市場虎視眈眈

還沒有找到 PMF 的公司,得想辦法籌錢存活,想辦法度過低潮。但估值的下滑,可能正是口袋很深的科技巨頭,進場撿便宜的時候。
博通以每股 140 元,溢價 50% 收購 VMWare,但仍比 2019 年的每股 200 元低了 30%。市值只剩下 330 億美金的 Zoom,說不定早就被亞馬遜、Google 看上,甚至每年自由現金流量高達 140 億美金的 Cisco,搞不好也對 Zoom 有意思。
業界最不缺的就是 Surprise。誰知道呢?


關於 KT

科技人,帶著研發精神的商業開發者。歷任面板業產品經理、新創公司產品總監、台達電產品規劃。現為中國上市公司海外市場總監及多家公司策略顧問。擅長海外市場拓展,結合商業模式,分析科技業走勢。我長期在科技業工作,關注科技趨勢,也喜歡研究各種商業行為。KT 是我的英文名字,同時也是 Key Technology 的意思。我期許自己選出有興趣,有靈感的新聞與議題,提出我的看法。後續每周固定出刊,分享我的觀察與心得。如果你對這類的議題有興趣,歡迎關注我的文章。


現在註冊會員,就能免費體驗商業思維學院!
除了專業學程試閱,並能查看老師和學員的課程學習討論和心得,現在就實際體驗看看學院和一般線上課程差在哪,感受不一樣的沈浸式學習!

點我立即體驗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