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游舒帆(Gipi)
「投資金融商品有相對清楚的知識或書籍,但在投資自我的部分,似乎缺乏一些有效的框架來協助我們思考?」
「我該繼續投入在既有的專業知識或工作技能上,還是應該像當今非常流行的斜槓一般,開始發展第二與第三專長?」
重溫一下上文的內容,我想有幾個問題值得你先思考思考:
- 若把自己當成一間企業,你的產品是什麼?你靠什麼獲取主動性收入?
- 你是單一產品,還是有產品組合?你有多種獲取主動性收入的方法嗎?
- 你第一條曲線目前到了什麼階段?何時該啟動第二曲線?該如何啟動第二曲線?第二曲線又該做些什麼呢?
我先給大家看看我自己的案例,我在過去的文章中曾分享我人生的第二曲線,橫軸是時間,而縱軸是快樂程度。
各位可以看到我第一條曲線是在鼎新電腦,它非常得長,伴隨我職業生涯早期的大多數時間,我在鼎新成長了非常多,但其實我在最後1年半的時間也發現自己成長開始停滯,但我並沒有當機立斷轉換跑道,而是繼續待著。直到2015年1月左右,我驚覺這樣下去真的不行,所以跳到了TutorABC。
當時,以職稱、管理規模來說,我是退了兩級,唯一提升的只有薪資,在陌生的行業、商業模式、文化與工作方法,在這個環境中,我唯一提醒自己的只有「學習」,扎扎實實地學習互聯網,好好地累積全球產品的經驗,不過過程中的收穫超出我原先的期待,我對企業經營又更深地認識,也帶領了比過去規模更大的團隊,整個思維的層次有了很大的提升,最終我達到了一個人生的新高度。
約莫在2016年11月左右,我又開始思考人生的下個階段,並為此預做準備,我開始接受一些演講邀約,也開始與更多人交流,並稍微積極地重新經營起自己的Facebook,所以可以看到第三條曲線在第二條曲線還沒結束前就啟動了,而第三條曲線現在仍在進行中。 在我個人的案例中,帶動曲線成長的產品是什麼呢?其實是我的技能組合,出社會的前12年,我靠的是具備某些技能,擔任某個職務來獲取收入與職場地位,我的收入來源是單一的,成為自由工作者的2年多,我則仰賴將學識輸出成產品來獲取收入並追求自我實現,此時收入源則有多個。
如果你是一間企業,你的產品是什麼?
你可能會覺得就是你的知識或技能,但我希望各位進一步將產品定義為「你能提供,且有人願意為此付錢的知識與技能」。
然而,雇主多數時候買的其實是你的技能組合,很少針對單一技能付費,例如找工程師,還是希望找好溝通的,團隊合作意願強的,所以技術能力、溝通能力、協作能力3種技能的組合才是客戶買單的產品,說白話,雇主要的是你能扮演好某個角色,而不是單純要你某個專業技能。
如果你的技能組合就是產品,而有很多的企業主,願意付錢買它,那用產品生命週期概念來看,你覺得自己位於哪個階段?
概念上可能會類似下面這張圖:
導入期,一個新的專業或職務出現,例如AI工程師、數位行銷人員等,剛開始大家對這個新興專業仍處於觀望態度,可能覺得不錯,但現階段仍未有足夠強大的誘因促使企業主去招聘這樣的人。
成長期,市場有一些示範性案例出現,大家開始理解其價值,但更多的可能是風口的炒作,或者政府單位的推波助瀾,但不論如何,市場對這塊專業的需求大增,職缺數量爆大量,但供給端不及供給,出現需求大於供給的狀況,各培訓機構開始專班訓練這類專業技能,因為需求大的關係,有愈來愈多人跳進來競爭。
成熟期,這個專業的價值基本已被確定,市場的供需趨於飽和,甚至漸漸出現供過於求狀況,薪資M型化的現象特別顯著。
衰退期,有一些新科技或新法規出現,衝擊該專業所屬的工作,導致既有的工作機會大幅受影響或消失,例如工業時代機器大幅取代勞工,AI時代演算法與類神經網路又大幅替代各種專業工作。
有些角色很容易隨著科技的進步而被淘汰,生命週期很快就步入衰退階段,但有些角色則是持續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例如產品經理、專案經理、商業開發、人力資源等具備可轉用(Transferable skills,意味著所熟悉的技能可在多個工作角色中派上用場)、整合性技能的角色,預期在未來的10年仍然是火紅的職務。
在此,問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你的技能組合是什麼?
你現有的技能組合能支撐你獲取更好的薪資收入嗎?
你有什麼技能組合能維持10年以上還有市場性嗎?
當你的薪資出現停滯甚至衰退時,通常意味著你的技能組合已經無法滿足公司甚至市場需要,或者不足以支撐你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此時你必須精進或擴充技能組合才可能邁入下一個成長階段。
其實,你該思考的永遠都是技能組合
單一技能走遍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除非你在一個領域內不斷精進,且成為這個領域最頂尖的那群人,否則你終將進入高度競爭狀態,而且與你競爭的人可能很多都比你年輕,甚至可能是人工智慧來跟你競爭,而這也意味著你的收入終將開始衰退,並逐漸被世界淘汰。
如何判斷自己應該學習什麼樣的技能?
好了,或許你已經清楚自己的技能組合,也對自己的現況有了更深的理解,那接下來的問題是:
「如果目前的技能組合已經不足以支撐更好的未來,那你該再學習些什麼呢?」
針對這個問題我自己的方法有以下4種,分別是跟前輩學、周邊技能、Mentor指引,以及自我定位。
1、跟前輩學
出社會的早期,什麼都不會,基本上就是學技術相關知識,我大多數的工作也確實都在這上面,不過早期部門內有幾個很棒的前輩,他們教我什麼,我就學什麼,而他們沒有特別教的,我就自己觀察,看看他們為何會得到老闆信賴,為何總是能搞定各種大小事。
後來我從台北回到台中,在台中碰到的合作對象年紀大多比我大的多,經驗也更加老練,我自己就開始觀察這些同事,有些人技術能力好,但溝通表現較差,有些人則是溝通能力很棒,但專業能力一般,而有些人是溝通跟專業能力都很好,但做得挺累的。
所以我開始找那些溝通跟專業能力都不錯,而且工作上還有餘裕的同事,然後默默跟他學習,我才發現專案管理跟團隊帶領能力是其中的關鍵。
這段時間我基本上是技術、專案管理、團隊帶領三軌並行,很疲勞,但也因此拉出我跟其他人的差異性。
職涯早期,找到1、2位你佩服且希望過那樣職業生涯的人,並跟他學習,你很容易就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2、培養周邊技能
上文我們談到高露潔的案例,高露潔賣牙膏,所以跟著賣牙刷、牙線,然後開始做牙齒護理,這些就是所謂的周邊商品。
而周邊技能就是圍繞著你本來所謂的技能思考,向外延伸後你還應該學些什麼。
技術學到一定程度,發現要做好案子不容易,所以開始學專案管理,發現人才是關鍵問題,所以開始學習怎麼做溝通與團隊帶領,後來案子一個個都能做好了,接受了產品卻發現自己的產品知識非常有限,所以開始學習怎麼做產品,碰到產品後整個腦洞大開,驚覺自己好像什麼都不懂,只會做而不懂得銷售與經營,所以開始學行銷與商業。
技術–>專案–>團隊帶領–>產品–>行銷–>商業,在職涯的早年,我一方面是順著自己的職務調整而學習新知,另一方面則是圍繞著我當前任務與技能的周邊知識做學習。
做研發的,最常接觸的對象可能是做產品的,因為工作上比較經常溝通,你對這些知識的了解程度也比較高,學起來比較快,而且多學會後也助於彼此日常溝通,這投報率挺高的。
學習最常跟自己有相互交流的那些人的知識,很有助於你延展個人的知識邊界,邊界一旦擴展開來,你又會接觸到新的周邊,又可以啟動另一段學習路線。
3、Mentor(導師)指引
我在職涯發展過程有過幾位重要的mentor,他們都是比我更有經驗的前輩,光是聽聽他們的建議就能獲得許多啟發,而我更常主動拿問題去詢問他們,他們總能提供給我很棒的建議。
4、自我定位
當你不知道自己應該往什麼方向扎實自己的技能組合時,前面3種方法應該可以給你不錯的導引。
但你可曾想過自己最終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我大概在30歲前後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並在當時跟我的Mentor產生了一些意見分歧,因為他給我的建議跟我給自己的自我定位有衝突。他認為我應該往公司更高的層級走,然後不斷扎實經營管理經驗,但我卻認為位居高位不是我的目標,我更希望能在某個專業領域上大放異彩。
那一次,我順著自我定位的方向走,而Mentor也認可了,也是因為這樣的自我定位,我在幾年後離開了鼎新,也是因為自我定位,讓我後來離開私人企業成為自由工作者。
如果你能清楚的定位自己,你會更清楚知道自己的role model是誰,你跟他相比還缺些什麼,我認為自我定位才是導引每個職場工作者學習的關鍵點。
人生無法預測,但可以設計。一起來當自己生命的CEO:https://bizthinking.com.tw/myc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