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游舒帆(Gipi)
摘要
1.剛出社會、年資一年,想要累積比別人更多經驗,其實有方法可循。
2.業餘的任務,用專業的態度面對,你就會累積到專業的經驗。這就是工作能力「倍數進步」的關鍵。
之前網路有人問:「如何在1年內累積別人3年的經驗?」有一個回答獲得了成千上萬個讚,這個回答是:「加班。」
其實除了加班,我覺得還是有其他方法可以做到,那就是「把每件事當專業的來做」。
什麼叫做「把事情當專業的來做」?
以下我給大家幾個示範,或許你就能理解了。
如果今天你參加一個技術社群,這個社群每月都有一場講座,身為社群的志工,你被分配到負責6月份的講座。請問,你會如何開始這項任務呢?
多數狀況可能是這樣的:
1.邀約講者,確認主題跟時間
2.發佈活動報名資訊
3.請社群成員們幫忙分享
4.活動舉辦,結束
請問,在這過程中你能學習到什麼?答不出來,對吧!因為你是在做一件事,而不是在想辦法創造出什麼來。
那如果當專業的來做,又會是怎麼樣呢?
1.確認本次活動主軸,釐清我們要帶給社群夥伴什麼樣的收穫。
2.討論決定活動形式,是講座、workshop或課程(假設是講座)。
3.討論決定預計可參與的人數(假設100人)。
4.挑選潛在的講者名單,確認講者背景與專業度,排出優先順序。
5.聯繫講者,說明我們之所以邀請他擔任講者的原因,並且介紹1.2.3的內容,讓講者對我們社群與這場活動有更充分的認知,同時也要告知酬勞與相關的權利義務(如:接受工商服務或錄影)。
6.跟講者討論講綱跟需要協助的地方,初步敲定下一次討論的時間。
7.撰寫活動文案,會對TA們強調幾件事:為何我們要談這個主題?為何我們邀請這個講者?希望能帶給大家哪些收穫?誰適合參加?為什麼他一定要參加?同時加上活動彩蛋。
8.開放報名,在主要的社團貼文,也請社團成員幫忙分享。此外,針對先前參加過活動的朋友推送郵件或訊息,在做完每次的訊息張貼與推送後進一步統計成效,確保達到100人報名的目標。
9.持續跟講師確認進度,也持續推廣。
10.活動前2天,務必跟講師確認設備與定稿的內容,然後走一下rundown。
11.準備課前問卷與活動滿意度問卷。
12.發送課前問卷,收集聽眾提問與期待。
13.與講者討論聽眾問題與期待。
14.活動當天,控場,問卷回收。
15.整理問卷,並提供回饋給講者,發送感謝信或感謝訊息。
16.幫講者作內容策展,擴大講者影響力
17.復盤本次活動
上面是所謂「專業的做法」,如果你真的這麼做了,你會學習到什麼?截然不同了,對吧!
這代表什麼?我們一樣做一件事,當我用業餘的心態做時,其實我是不問目的跟成效的,而當我不重視目的與成效時,我就不會為了達到目的,去思考種種環節。但當你把它當一件專業的事情在做時,你會想搞清楚目標與成效,然後試著去做各種事,來保障成效。
這就是產品思維,用產品思維做事,把每件事當專業的來做,即便是業餘的任務,你用專業的態度面對,你就會累積到專業的經驗。一樣一年的時間,你能累積的經驗遠比別人多。這就是你倍數進步的秘密。
責任編輯:李頤欣
獲商業週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