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下午茶】當UX遇到PM – 設計師與產品經理,如何協作? 如何互補?

商業思維學院 X 卓學長

你知道拯救報稅系統的大神開課了嗎?

關於卓學長

在成為為人熟知的報稅軟體優化設計師之前,卓學長一開始是從成大工業設計系畢業,也曾經面臨到找不到工作的窘境。一路摸索著自己的職涯之路,像多數人在進入職場時常會有的疑惑一樣,轉換過許多不同領域的卓學長,對於自已的職場規劃,除了作為一名工業設計師,不斷的幫產品依據不同使用者換上不同的面貌符合需求之外—- 我,還有沒有別種可能?

離職創業,自己為自己創造一條路走

卓學長一邊回顧著六七年前剛離職創業的種種,分享從當員工的心態漸漸轉變成自己規劃未來的轉變,再也沒有別人告訴你要幹嘛,創業之後的每分每秒都回歸到自己本身:從現在開始是自己告訴自己要做些什麼,也慢慢開始在生活中融入更多讀書會、工作坊的規劃,擴大自己的視野。搭上當時正興起的 App 設計之路,一路自學從工業設計師到 UX 設計師,也找到了 UI/UX 設計師工作。

當設計師的這些年得到最大的體悟是,發現自己不喜歡跟別人做一樣的事。 “ 如果已經有 1000 個人在罵同樣的問題,你繼續當那 1001 個人並不會改變任何結果。重要的是, 要去動腦思考你還可以用你的能力做什麼事情。”

當時 2017 年 Mac 版報稅軟體剛上線的種種不便,引發了一連串民眾熱烈的討論與不滿。卓學長一邊在唐鳳的問政平台上提出了問題,一邊提出了如何改善的可行性。「問題是出在使用者體驗,而不是使用者」。學長一邊說著一邊秀出了了報稅軟體 before & after 的畫面,高低優劣當場清楚瞭然。

但,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差距?

好的設計:對使用者有價值、公司可賺錢、讓競爭對手趕不上

沒有強調對於美感極致的追求,卓學長簡單有力的用以上三個要素回答了這個問題。

  1. 對使用者有價值:代表的是你要知道使用者的需求,為什麼使用者願意為你的產品/功能付錢。畫面美觀、使用流程都屬於第一層的範疇。
  2. 公司可賺錢:與上面一點幾乎是相輔相成的狀態,當產品丟到市場上,使用者願意為你掏錢時,公司才有活下去的可能,也才是支持下去繼續做產品的一切根本。
  3. 讓競爭對手趕不上:知己知彼,才能贏得先機。要知道自己跟對手的能力與強項差異在哪,才有機會突出。

這三者的整合才是好的設計。當然,不太可能一個設計就能全部達到以上的三個要素,所以會經過不斷的迭代、經過層層的市場驗證才會出現所謂的好設計。

討論到這裡,想要再舉個例子給大家,以卓學長前陣子做的政府入口網 (https://www.gov.tw/) 而言,這個網站的主要功能是讓進來這裡的使用者快速的找到要找得資訊,申辦的過程可以迅速無阻礙。

這裡的使用者就會與一般的設計想像不同,使用者需要的是快速、清楚、容易查詢。那在有限的資源、時間狀況下,該花費的心力就應該去想能讓使用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可以找到他們想要知道的答案。

就像是 Evonne 提到過去在 B2B 監控產業的經驗,第一版的產品功能疊床架屋,只著重於功能可用;第二版就想要讓體驗改善更多,所以耗時兩年,並另外聘請專業設計公司重新設計形象,尤其讓業務們眼睛為之一亮,覺得這是一款與眾不同的產品。但最後的結果,卻發生了叫好不叫座的慘況。

原因,其實都一樣。

你知道你的產品用戶是誰嗎?以 Evonne 舉出的例子而言,要用的人跟要買的人其實不是同一群人,尤其在 B2B 產業中更是如此。使用者旅程可能是好幾條線交錯而成,前台、後台、主管、老闆、客戶著重的需求跟痛點都不同,花費了有限資源卻沒有對症下藥,就導致了不同的結果。

有好的設計之外,還要對專案範疇有更清楚的認識

在上面的例子中,除了不斷勾勒使用者需求達到產品目標之外,還有另外一點不斷被提及的,就是需要去理解專案限制。

每個專案都受到時間、人力、預算、市場環境等影響,當團隊們開始理解在合作過程中,可以想辦法先理解雙方的限制是什麼?想要達成的專案目標是什麼樣子?大部分的專案狀況都是模糊不清的狀態,PM 跟設計師其實更像是密不可分的隊友,「不只是把交代的事情做完,而是想著怎樣才可以完成最後的專案目標」,在擁有共同想解決專案問題的共識下,才能產生出一個順利的合作模式。

數據力、策略力、敏捷力,讓設計師更容易在專案中使得上力

設計師絕對可以不只是一個出美圖的執行者。

當設計師可以用數據說明 A/B 畫面因為 UI 哪裡的差異,所以提升了轉換率;當自己越來越熟悉產品、知道產品目標與限制時,就可以想像如何從使用者體驗與需求轉化下手提出意見;當市場環境開始變化,可以用更快的速度迭代優化產品體驗,引導產品方向,都能讓設計師在專案中的地位更能大幅提升。

見、識、謀、斷,就是一個很適合的幫助自己了解現階段問題的方法論架構之一。原本是出自毛治國的《決策》一書,從左側了解問題到產生具體行動;從底下的具體現象轉化為上方的抽象應用策略。

舉例:過往的報稅系統難用到爆炸,這是你的「見」。但到底什麼是難用到爆炸?就可以拆分出:因為使用者找不到應該要點哪裡才可以報稅、找到入口之後發現還需要密碼但鬼才記得、隨便亂試了幾組密碼之後跟我說我被鎖卡了…一連串的過程就是「識」。

知道真正的問題點而不是單純意見後就可以開始對症下藥,我們可以做出一些解決方案,例如在入口處就告訴你我們有幾種報稅方法,各自需要準備什麼,就會進入「謀」的階段;最後,開始實際把我們的方案時做出來並進入市場驗證調整就能達到「斷」。

很多知識的碎片一樣可以套用到這樣的框架中,可以讓自己更清楚知道在新的知識進來的時候,釐清他會在架構中的哪一個部分。想辦法建立的是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關聯性,這會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斷的吸收轉化再互相關聯才會是屬於自己的可以被應用的能力。

UI/UX 設計師的職涯能力技能樹

不管什麼樣的職位,很重要的一點都是需要從核心公司策略出發,要懂得公司的目標以及使用者的價值,圍繞在這兩大要素中產生出的策略,才能向下梳理出更細部的職涯技能:

  1. 需求管理、假設驗證

第一步首要了解使用者情境、使用者旅程,你的使用者在哪?會做些什麼?有了假設再去驗證你的猜想是否正確。

  1. 產品設計、快速迭代

透過不斷接受市場產品易用性的驗證,才能讓你更靠近使用者的輪廓,也更貼近市場的變化。

  1. 文件管理、專案管理、基礎技術知識

試著與 PM 一起把產品做出來。「反正你終究都要當PM,為何不直接當 PM? by Soking 大大XD」,嘗試了解管理利害關係人、幫助自己成功提案、推動你想做的事情會讓案子進行更順利。

  1. 成長/運營、行銷/優化

產品做出來之後,要怎樣放大你的產品、怎樣做優化、讓更多人買單,讓更多人看到你的能力。

Q&A

  1. 公司不給資源跟時間做使用者研究

先從小範圍、你的能力所及開始,問問看周遭人的意見再來開始思考後續下一步行為,像是 Evonne 提出在 B2B 的經驗,一開始根本不知道要訪問誰,先去問問你周遭的同事意見,做一次「走廊測試」吧XD

  1. 設計師做完使用者研究後,被客戶認為是對他本人能力的質疑

(1) 可以用不同的客觀角度,幫助客戶分析問題利弊,但由他自己做決定。
(2) 推薦他來上商業思維(笑)

  1. 你會給十年前的自己怎麼樣的建議?

做每一件事情都會有它的意義在。就像一開始找不到工作的時候去上了張老師的課,後來輾轉換了幾份工作後才換到設計公司進入當時的 dream job,之後再跳到設計公司。每件事情的發生都會是一些累積,從來都不是一次到位的過程,有些意義要再回頭來看,才能懂當下的明白啊!!

(來人~倒酒!


現在註冊會員,就能免費試閱產品經理課程單元!
針對產品經理,我們規劃了從入門到進階的系統化課程
現在免費註冊會員就能搶先試看完整的學程單元!
除了學程內容外,還能查看老師和學員的課程討論和心得,學院結合了系統化課程x社群x專業導師,歡迎加入會員,一起體驗!

點我立即試閱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