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Gipi分享了學院的運作覆盤後,這一篇是關於今年在產品經理教學、產品實戰營,還有關於學習系統的一些觀察、覆盤與明年解決這些問題的規劃。
首先感謝產品社幹部們今年跟我一起做了八週(最後變十週)的實戰營,和五個團隊一起打造自己的產品,這是一個新的嘗試,即使是在台灣也比較少看到這樣的上課形式,而且還完全免費,還有許多要優化的,感謝產品社與同學願意跟我一起來把頭洗下去。
這個規劃的初衷是,學院有許多同學想要做產品經理,但是不得其門而入,那我們可以來帶同學做嗎?還能當轉職的成果呢!試試看吧!
就這麼簡單,我真是太天真了啊!
以下是原本規劃的運作流程:
因為是第一次嘗試,我們先開放同學提出自己想做的產品計畫,從申請的十幾組當中一一評選,並安排第一次pitch day,最後選出五組團隊。
限縮在五組並不是要選出「最好的」提案,而是要選出「最適合」的提案。其他的有些主題是規模太大、不夠具體,光收斂就要花不少時間,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有些主題的關鍵並不在於產品本身,重點在於推廣,這門課可能幫不上忙,有些是還沒想清楚自己想做什麼,那這門課也幫不上忙,我和Gipi花了許多時間檢視、討論、評分,最後選出五組。
一、入門產品經理需要的產品策略觀
這個時候我觀察到了第一類,比較沒有經驗的產品經理容易遇到的問題:
- 不擅長選題,不知道該怎麼找到可能的機會點
同學提出來的問題不是清楚的痛點,只是覺得,這好像有利可圖、這客人應該會買吧,通常這種都只是「覺得」。
- 不擅長衡量一個解法的規模與可行性
- 不擅長衡量自己的資源限制
這兩個一起講,有些產品題目一看就知道太大,或是已經有巨頭在玩了、或者是在技術上需要比較高的投入,不太可能是一個課堂上的練習就能做得好的產品,同時大家也不是全職在做,又只有八週,大家可能想不到這會把自己推入什麼樣的地獄……
- 不擅長評估,自己需要什麼樣的支持
學院裡有很多資源,但我們不是哆啦A夢,我們可以提供指導,也有些專業人士可以牽線,但是如果要學院協助募資、打開通路相關的協助,那就走錯地方了。
這其實是BD或是談判交換的基本觀念,在學院的其他課程中我有教同學填寫以下的矩陣圖,讓同學在爭取資源時,先想好這四塊,在這邊也跟大家分享:
上面的幾個問題,怎麼協助同學呢?
這也是為什麼我明年的產品經理學程,特別教大家「產品策略」,包含怎麼發現機會、怎麼算市場規模、怎麼驗證需求、怎麼分析競爭優勢,也安排了對「進階」產品經理的課程,還加了一個「如何對老闆做產品提案」的課程,讓大家可以總結這些研究與想法,做出成功的提案。
選完五組提案之後就開始啦!
課程的規劃是「課程教學」加「實作陪跑」的形式:
- 每週我有一堂線上直播課,根據產品階段教同學相關知識點以及關鍵要做的事
- 然後同學用一週的時間完成作業
- 於下一週的課程回顧上一週的運作狀況
- 我在課堂上解答問題,再繼續當週的教學以及作業
我們希望同學在上完課,跟著把作業寫完之後,就能順順地完成自己的產品,事情有這麼順利嗎?
接下來來討論幾個我在課程當中以及跟同學覆盤時發現的問題:
二、做好產品的關鍵是什麼?
大家覺得要做好產品的關鍵要素是什麼呢?
我認為重要的有「兩隻腳」要站穩:
- 第一隻腳叫做「職能」,產品經理的專業技能,例如怎麼做產品設計、怎麼做專案管理等等,這是產品經理共通的能力
- 另一隻腳叫做「領域知識」,需要理解自己產品的用戶/客戶在意什麼、這個領域的關鍵資訊與資源是什麼
其他的還有職場上的共通軟技能,包含溝通、利害關係人管理、「聞空氣」等等,這屬於軟技能。
由於課程時間的限制,原本課程的規劃是,我負責教「職能」這塊,同學再自行根據自己想做的產品,把該領域的產品關鍵知識放進這個框架當中。
在課程運作以及內容安排上,我發現比較junior的PM會遇到以下的問題:
第一週帶同學實做時我就發現,如果沒有真正把這些領域的關鍵放進教學當中,以同學的知識基礎,是很難知道怎麼執行的。
而且不同領域,做產品的關鍵也不同,我的課程一套框架要適用五個團隊的產品,第一個會太general,這也是許多打「廣大TA」的線上課程,可能面臨的問題,搔不到癢處。
要做廣還是深?我選擇深,但是「深」不是「難」,深是把一個觀念交代清楚、理解深刻、學會使用。我希望深入討論「怎麼用」,用大量的案例,讓同學真正學得會、用得上。
這也是為什麼我今年決定限縮範圍,只招收「軟體或網路」產品經理,加強案例介紹,涵蓋B2C、B2B商業模式,並抽象出這些案例背後的道理,再把這些原理讓同學自己實作一次,確保同學真的會使用。
三、線上課程如何達到有效學習
這是個大哉問,但是要做線上課程,不能避免這個問題。
我希望利用課程結構與內容設計+老師+學習系統+社群+陪跑解決,這也呼應了學院的產品核心。
可以參考Gipi的這篇文章:商業思維學院2020年的5個反思,以及2021年的進化
系統之後會專文撰寫,這邊個別討論幾個關鍵:
課程結構
先從課程結構開始,以下是我研究許多「如何讓學習有效的機制」後,重新設計的課程結構,我希望老師們列出知識點、每個單元拆成15分鐘左右,然後都用以下的結構來組織每個單元。
- 首先要有目標,因此要讓同學知道,這個主題跟他的關係是什麼,為什麼要學這個主題。
- 接著要有用,因此要列出這個主題最大的痛點,然後讓他可以用自己學到的方法解決。
- 要解決之前要先理解原因,因此要分析「為什麼會有這個問題」,讓同學能學會如何從本質思考事情。
- 接著才是介紹解決的方法。這個方法不能只是心法,要協助同學「把申論題變成填空題」,提供可用的框架與檢查清單,讓同學可以學完立刻知道怎麼用。
- 只有學方法同學還是可能不會用,因此我需要做一次給他看。
- 我自己的教學案例是,反向案例、失敗案例,比成功案例更能讓人印象深刻,因此「常見錯誤」,哪邊可能有雷會踩到,也會設計在課程當中,甚至我會出現陷阱題,等同學踩雷後再講解,學習效果更好。
- 然後一定要有練習題,前面是我說一次,我做一次,這邊就是讓你做做看了。
- 最後需要再總結一次,讓同學再回想一次自己學到的東西。
老師教學:最後還要試教。為什麼你看到我們在臉書上徵試教白老鼠?
為了避免知識的詛咒呀!
要準備好這堂課,老師們很關鍵,我們找來的老師–Soking, Mr. PM 曾友志, Gipi,也都有豐富的產品與授課經驗。
但老師們對主題太熟,難免有些知識點是我們以為同學已經知道,但實際同學理解困難的,為了確保老師的表達同學能理解,我們會先安排試教真正找同學來講一次、聽同學的回饋,然後修改,確保同學真的聽得懂,我們也能從同學的回饋中持續優化。
以下這是我試教時得到的好/壞回饋,直接不怕羞公開!明明已經改過五千次,但老師們聽完同學回饋之後,紛紛又對簡報大改……能直接聽到使用者度產品的反饋,做為產品人其實覺得蠻開心的(笑)
課程內容:要更貼近產品經理日常工作
在課程內容上,我發現產品經理在日常實戰中,也有許多不知道該如何下手的工作項目,這就是個人成長上的痛點,因此,只學心法是沒用的,我多安排了許多「實戰」類型的課程。
包含如何對老闆做產品或功能提案、如何寫競爭者分析、如何寫UAT test case、產品經理要知道的技術基礎,讓你可以聽懂工程師在講什麼、怎麼寫產品文件,怎麼安排發版,這些都是產品經理(殘酷的)日常,但是可能一般課程不會教到這麼細節。
教這些內容,就是讓同學今天學,明天在工作上就能用到,他覺得有用,就有動力繼續學,形成正向的反饋。
我也希望能教會同學,如何「真正勝任」這個職位,而不是說得一口好PM。
這是我們整體課程內容的規劃,總共40小時的課,再展開為超過一百個知識點與實用框架,而且是從眾多「產品經理用戶」的研究結果得出來的課程內容設計。
如果你想看更多課程規劃,可以到官網上看:https://bizthinkers.com/進化後的產品經理學程
你可能會發現,這裡面沒有提到產品經理需要的「軟技能」。
關於做產品經理需要的軟技能或是領導能力,許多是「職場工作者」共通的技能,這些我不會安排在產品經理學程當中,這門課就是學職能的,但是在學院的商管經典課、領導力學程、超級幕僚學程等等課程,會教你如何開好會議、如何談判、如何影響他人,都能幫助你補足這塊需求。學院與產品經理學程是一個整體,你可以隨時在裡面,依照你的需求,建構你自己的知識體系。
四、關於「請教專家」,應該發揮什麼效果?
為了補足領域知識的不足,我們安排了「請教專家」的環節,讓同學們可以詢問這些專家相關的產品問題與領域知識。
我在這塊也發現了幾個關鍵問題:
今年的運作狀況是,我們希望安排領域專家,協助同學解答關鍵的問題。
但這些大大們,不可能讓同學問沒經過思考的問題問到飽,真實情況做產品也不是這樣運作的。
我們希望同學先想清楚自己要做什麼,做完基本研究之後,再去找專家「確認關鍵假設與關鍵資訊」,在那之前,我先安排我自己每週和個別團隊的1 on 1 meeting,講解作業、瞭解同學遇到的問題、同步一下同學們的狀況。
結果跑了幾週以後,同學在請教領域專家時,才發現以他們的營運模式或是毛利結構,在那個領域是會很難活的。
例如我們有一組同學的產品是「線上iPad插畫課」,請教K大之後才發現,教學的難度太高,作業的範圍太大,新手同學很難跟上,老師改作業也會很痛苦,這是真的有實際教過多年畫畫課程的專家,才能一眼辨別出來的事情,因此產品內容需要大幅調整。
對同學來說,等於之前的許多規畫要翻掉重練,這是非常讓人氣餒的事。
但其實以做產品來說,一個多月就能驗證XXX不可行,超划算的好嗎!我們是來真的讓同學感受到現實的殘酷阿~~
但以side project來說,同學可能還沒準備好,而且發表的死線還是在那裏,壓力和挫折可想而知。
因此有些同學會覺得要提早開始請教專家環節。但我又不希望同學太早問專家,然後「直接照著專家講的做」,這樣就失去這個練習的意義了,明年我會保留請教專家,並提前這個環節,但是同學要找專家之前,要先過我這關XD
這也讓我發覺,同學太依賴專家提供領域知識了。
在實際做產品的情況中,根本很難有專家讓你問,這是額外福利,其實現實更殘酷阿!!
除了「請教專家」以外,其實我從第一堂課就不停跟同學強調,做一個全新產品時,要先「驗證假設」,很多東西都是你覺得行得通、有搞頭,但是消費者就是不買單,或是覺得很好,但是不會想付錢。
但同學在這塊吃了很多苦頭,他們知道要驗證假設,但是不知道該怎麼做,沒有自行驗證「產品能不能解決痛點」的能力。
因此在今年的課程當中,我才邀請了Soking來教同學--
- 怎麼做用戶研究(這就是領域知識的重要來源阿!)
- 怎麼做訪談
- 怎麼做prototype,然後怎麼驗證與調整
- 怎麼做易用性測試(確保使用者真的知道怎麼使用)
五、專案成員的承諾是什麼?
今年的「產品實戰營」是由同學自行組隊參加。在課程的第一堂,我就跟大家說,這是一門產品課,目標是做出好的、能賣的產品,但這不是一門創業課,有許多東西不在課程中,但是超重要,如果一開始沒有注意到,後面這個團隊會非常辛苦。
其中一項就是「團隊的共識凝聚與參與」。
大家很少做過產品,也很少做side project,不知道這條路的辛苦,常常看到有這個機會,有老師上課、一對一指導、專家指導,就腦熱投入了。
但是這裏面更重要的是,成員的心理準備與投入。
我每週跟同學1 on 1,會發現這大約三個月時間的衝刺,加上同學也有正職工作要做,出現疲乏是很正常的事,有個組別到最後是有心無力,大家都想把事做好,但是已經失去探索、優化的動力了,組員的參與度也降低了,組長其實也不太知道這種事怎麼處理,我看團隊的會議以及實作狀況,大致知道發生了什麼事,但是以我當時要帶五組,每天晚上都一場1 on 1 的情況下,我其實無法跟得太細。
這雖然跟產品無關,但是要做陪跑,就需要連這樣的狀況也關注到,才能夠幫助到同學做出這個產品,很多的產品失敗,其實也是因為組織已經無法再一起消耗下去了,我擔任指導老師,這是責無旁貸的。
關於這點,我在明年的產品實戰營也排了預算,安排「助教」這個角色,幫助我觀察組織的運作狀況、適時給予協助,並把狀況回報給我。這個助教我希望找具有「產品經理專業」與「引導專業」的角色,才能給同學更多協助,也給我的課程內容更多回饋。
另外,在實戰營的開始,我也會協助團隊建立面試、篩選、訓練組員的流程,讓團隊運作起來順暢一點,學院也有「領導力」相關的課程,不只是隊長,其實想要發揮影響力的人,都應該學會怎麼影響他們。
結論:
以上是我針對產品經理學程的覆盤以及規劃,這個課程對我來說就是一個產品,說實在的我從來沒有看過這樣的課程產品,但這是我實際運作使用、觀察使用者(同學與團隊XD)、實際跑過、測過,通過十幾個小時的覆盤與檢討,才長出來的產品經理學程2.0。
還有好多我們的優化想介紹的呀!包含我找了Soking還有Mr. PM一起來跳入這個坑,他們二話不說(其實說了超多XD)跟著把這個課程越長越大。
聊天的過程中也讓我發現,我們上過許多線上與線下課的人,常常心中對課程體驗有一個「最佳解」,但也接受了「現實有種種限制」這個假設,但是這些「假設」是真實的嗎?真的無法優化嗎?
我不相信。
例如--
線上課程和實體課比起來,就只能程度較淺,否則大家無法持續嗎?
我不相信。
我理解線上這個載體有其侷限,但我們能做的未必只有現在這樣。我設計完整學程與規範課程架構,從「學習機制與動力」的基礎上,編排課程內容。
而且實體課有時間地點限制,也要在密集時間內學習,反而很難完成這麼完整從零到一個訓練,這門課可是光課程時長就超過40個小時,換成實體至少要7-8個整天哪!
反而是線上課程,同學可以自己排自己的學習進度,課程內容與直播都無限次觀看,有問題就參加當月的直播答疑,或是跟學院同學討論,實戰營與直播都會固定時間持續開放。
輔以系統協助同學做「學習的健身教練」,設立學習規劃與目標,我們就能用科技的力量,幫助同學增加學習成效。
我上了這麼多的課,常常還是不會用,只能這樣嗎?
我不相信。所以我除了課程內容編排包含許多實務課程以外,也用大量案例,先分析案例背後的邏輯,再抽象出框架,再套用給同學看,再讓同學自己練習,再針對結果給意見,一定確保同學學得會、用得上。這無論是線下、線上課都能做到,沒理由線上就比較難達到。
如果你說線上影片課無法問老師問題,我也安排每個月的直播答疑,像是大學的office hour,你都可以提出自己在學習上的問題,私下或公開問老師。
如果想進一步練習,還有「實戰營」可以挑戰,你會實際「體會」做產品會遇到的各種難題,又有人可以問,不需要等到職場上才被現實打擊,等於是在「可控的範圍內安全地冒險與練習」!
線上課程無法像實體課那樣,跟老師互動、建立長久的關係嗎?
我不相信。所以我設計每月各老師親自線上直播答疑,老師不是錄完影片而已,要陪著同學持續學習。
還有實戰營每週1 on 1、請教專家、助教制度,也規劃利用「系統」,讓這一切的運作更個人化、更有效率(系統又是一塊可以講很久的點!請期待之後的介紹。)
另外,我希望這門課是「活」的,也就是說,我可以隨時再加入新案例到課程當中,或是在直播中分享,同學購課後都能持續觀看最新版本。
這就是線上課程的好處呀!實體課上完就結束了,但線上課程跟軟體一樣,疊代是很容易的,同學都能一直參與到課程的進化。
線上課程無法像實體課那樣,認識更多人,拓展人脈嗎?
我不相信。學院今年已經有非常成功的社群運作機制,許多人在裡面交到了好朋友,這是今年會延續的。
在產品經理學程裡,同學當然也可以組成學習小組,甚至是組隊去做實戰營。以我自己的經驗,「有共同目標」的交流,會讓彼此的關係更緊密,建立關係更深刻的人脈。
同學也可以交換對產品經理來說非常重要的領域知識、專業知識、一起去修學院其他的課程,或參加其他專案,只有短時間萍水相逢的實體課,是很難做到這效果的。
總結起來,大概是以下這張圖:
最後,我不相信很多限制,也許太過天真,但也因為人有許多「不相信」,而且嘗試改變,所以才有許多進步。
馬斯克說,「如果你返回到數百年前,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似乎都是不可思議的魔術奇蹟,比如能夠遠距離通話、傳輸圖片、飛行、訪問甲骨文的龐大數據等。」
但我們現在都能擁有了,為什麼呢?
因為「不相信」,我們不相信,而且我們著手嘗試、覆盤、優化、改變。
這門課一個我引以為傲的產品,也是我之前說的--這是我做給「十年前的我自己」的一堂課。
當然,最好的版本,永遠是下一個版本,這個產品會再持續進化,歡迎大家一起來參與這門會持續成長的學程!
現在免費註冊會員就能搶先試看完整的學程單元!
除了學程內容外,還能查看老師和學員的課程討論和心得,學院結合了系統化課程x社群x專業導師,歡迎加入會員,一起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