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 新聞選讀】Uber 與 Lyft 另闢戰場,開始走向不同的路線

撰文者:KT Huang

我偶爾有坐長途計程車的需求,小黃隨招隨到,但缺點是車況不太穩定。也許是很愛聊天的司機,煙味很重的車,或者坐起來沒這麼舒適的空間。

跟 Uber 比起來,我比較喜歡台灣沒有服務的 Lyft。但偏偏沒有,只好重新下載很久沒有使用的 Uber,準備預定下一段行程。

隨手查了一下新聞,發現兩間公司開始走上不同的路。

◆ Uber 推出了名為探索(Explore)的新服務。探索的服務目前限定美國國內的 14 座城市,使用者可以找尋選定地點或者視所在的位置,檢視附近的推薦餐飲與娛樂服務,並搭乘 Uber 前往。

Uber Explore

探索服務推薦的分類有餐飲(Food and Drink)、藝術與文化(Arts and Culture)、夜生活(Night life)、音樂與節目(Music and shows)、健身(Workout) 以及體驗(Experience) 等。選定推薦的餐飲或服務之後,使用者可以從 Uber 錢包直接預定餐廳或購票,並搭乘 Uber 前往。若選擇 Uber 的合作餐廳或酒吧,使用者可以享受 15% 的折扣,最高單趟折抵 $10 的乘車優惠。

Uber 2021 年營收 174.55 億美金,其中乘車(Mobility) 72.99 億美金,送餐(Delivery) 營收 80.17 億美金,運送(Fright) 21.31 億美金。Uber-Eats 的送餐營收首次超過乘車。

◆ 相較於 Uber 的多元化服務,Lyft 則將重心放在乘車及分享腳踏車(Bike sharing)的新事業上。Lyft 的分享腳踏車在美國灣區、芝加哥、丹佛、紐約等九個城市。只要使用者在分享腳踏車的服務範圍內,可以在 App 內搜尋、解鎖並使用、抵達目的地後歸還車輛。

Lyft Bike share

雖然乘車服務仍舊是 Uber 與 Lyft 的重要營收來源,但這兩間公司的新事業單位卻走上不同的方向。Uber 的乘車服務與餐飲外送共佔據 87.8% 營收,而乘載貨物的運送服務佔 12.2%。但 Uber 佔有美國乘車服務的 70% 的市場,Lyft 無論在營收規模、市佔率都不如 Uber 的情況下,避開正面競爭,從共享腳踏車、共享電動滑板車,開闢新的營收來源。

◆ 兩間公司的思考方式完全不同,其實蠻值得玩味的。Uber 的乘車、送餐與送貨服務,本質上都是借用現有的載具如腳踏車、汽車、貨車等,媒合需求並收取手續費與佣金,較沒有資本支出。

但共享乘車被批評的是,因為這些車輛在路上遊走,反而使得車流增加及塞車,甚至使得公共交通的利用率下降。再加上美國有 35% 的共享乘車的距離是 2 英里以內,因此 Lyft 往共享腳踏車、共享電動滑板車發展。

最後一哩路的經營,跟房地產的角度比較接近,需要佔據市區精華地區,配置車輛。同時市區空間有限,好的地點被占據後,對手就不太容易進來。缺點是要提前投入資本支出,優點則是佔有領先地位後就很難被取代。只要數量多,周轉率高,Lyft 就有機會因此獲利,因此才有 Lyft 共享腳踏車在某些城市已經開始獲利的新聞出現。

產品開始有差異化外,Uber 與 Lyft 對自駕車的態度也不同。Uber 徹底放棄自駕車的夢想,把自駕車部門賣給 Aurota,換取 Aurora 26% 股權。Lyft 雖然也把自駕車部門賣給 Toyota 子公司 Woven Planet,但仍與福特子公司 Argo.ai 合作,取得 Argo.ai 2.5%,並在邁阿密、奧斯汀等地推出自駕車共乘服務。

雖然主力產品相同,但 Uber 與 Lyft 對交通的想像不同,定位與市場策略不同,開始走上不同的道路。這是一件好事,避免在單一產品上與對手殺得你死我活,另闢戰場找尋機會。

雖然,新的戰場不一定比較好打就是了…


關於 KT

科技人,帶著研發精神的商業開發者。歷任面板業產品經理、新創公司產品總監、台達電產品規劃。現為中國上市公司海外市場總監及多家公司策略顧問。擅長海外市場拓展,結合商業模式,分析科技業走勢。我長期在科技業工作,關注科技趨勢,也喜歡研究各種商業行為。KT 是我的英文名字,同時也是 Key Technology 的意思。我期許自己選出有興趣,有靈感的新聞與議題,提出我的看法。後續每周固定出刊,分享我的觀察與心得。如果你對這類的議題有興趣,歡迎關注我的文章。


現在註冊會員,就能免費體驗商業思維學院!
除了專業學程試閱,並能查看老師和學員的課程學習討論和心得,現在就實際體驗看看學院和一般線上課程差在哪,感受不一樣的沈浸式學習!

點我立即體驗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