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 新聞選讀】 零工經濟正夯!年輕人開始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

撰文者:KT Huang

選讀新聞

1. Doordash 加入超快速送餐戰場
2. 歐洲執委會的新零工經濟法案
3. 年輕人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


本週的新聞選讀,討論零工經濟、歐洲提出零工經濟法案的影響。再談到2021 年發生的大辭職、躺平族背後的可能成因,並帶回為什麼零工經濟、投資會吸引如此多的人。

【Doordash 加入超快速送餐戰場】

Doordash 在紐約曼哈頓的 Chelsea 區域聘用 60 名員工,以滿足 10~15 分鐘送餐需求,加入超快速送餐戰場。

這 60 名員工的薪資是每小時 $15 加上小費,每周平均工作 25 小時。可以擁有免費的電動單車、安全帽、夾克以及其他送貨需要的設備。當然也擁有醫療相關的保險,有薪假及通勤補助等員工福利。

去年的一篇報導指出,Dasher 每小時的收入為 $22,假設小費的比例是 15%,表示送貨收入是 $19.13,小費為$2.86(實際上外送的小費很可能遠低於 15%)。根據 Indeed、Glassdoor 等網站調查, Dasher 平均年收入介於 $14,000 ~ $64,000 之間。用 $22 的時薪計算,相當於每周工作 13.2~58.2 小時。

也就是說,正職員工時薪比較低,年收入也可能比 Dasher 的收入還少。但考慮員工福利、免費的設備與工作穩定性等,成為正職員工還是有蠻高的吸引力。

【歐洲執委會的新零工經濟法案】

歐盟執行委員會正式提案,把歐洲高達 410 萬 gig Worker 歸類為員工。這將使歐洲 400 萬名為 Deliveroo、Uber 工作的 gig worker,獲得最低薪資與法律的保障,歐盟也可以增加 40 億歐元的稅收,但平台可能會增加 45 億歐元的成本。

不只是歐盟,2019 年開始,各國政府也開始有類似的法律或判例出現。2021/2 英國最高法院判定 Uber 的司機應視為員工,而非承包業者。2021/3 西班牙宣布所有外送人員都必須是員工,使得 Deliveroo 宣布退出西班牙市場,其他外送平台也開始縮減在西班牙營運的規模。

2019/9 美國加州通過 AB5 法案,要求 Uber 等公司將約聘人員視為正職員工,賦予同等福利。2020/1/1 生效,但目前為止還沒有公司遵循法規。反而在 2020/11 月的 22 號公投(prop 22),Uber、Lyft 與 Doordash 花費 2 億美金廣告費用,宣傳零工經濟給予合作夥伴更多的獨立性與自由。雖然 22 號公投通過,表示將忽略 AB5 法案,繼續將零工視為承包業者,而非正職員工。但今年 8 月加州高等法院判定 22 號公投違憲,表示這件事情還很有得演…

每間公司的應對方式也不太相同,荷蘭新創 Just Eat Takeaway 去年就宣布 gig worker 將被聘用為員工。但大多數的公司,例如 Deliveroo、Uber等,仍在與各國政府遊說與溝通,試圖把這些外送人員與司機視為獨立承包業者。

隨著法令漸趨嚴格,勢必有平台退出市場。最終使用者購買服務的價格增加,似乎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Gig worker 的兩難

對工作者來說,獨立承包 (Contractor) 的好處是工作彈性,自行決定工作時數。但相較之下,少了醫療保險,退休金,沒有假期,也沒有失業補助。

外送、接客的時間要短,速度要快,才能使得客戶滿意,而工作者也能多接單,增加收入。但這增添了危險,紐約市 2021 年就有 12 人死於交通意外,5000 人受傷。台灣的外送也越來越頻繁,近 4 年來外送的交通意外超過 3000 件,而 2020 年的交通違規則超過 5 萬件。

除此之外,外送平台的演算法只會越來越嚴格,越不容易賺錢。有朝一日,也許變成自駕車載客,無人機送貨,工作機會就會變少。

也就是說,這是一個跟時間賽跑的工作。工作要快速,能做幾年還不知道,下一份工作在哪更是不知道。

但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成為 gig worker 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低成本測試新商業模式可行性

對 Doordash 來說,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實驗。Chelsea 佔地 2 平方公里,人口 4 萬人,附近是有住宅區,市場以及商業大樓。最有名的景點應該就屬 Chelsea Market 與對面的 Google 紐約辦公室。

區域小、人數多,需求高,餐廳多,在可控制的範圍內測試超快速送餐的可行性。

1. 用 60 個正職員工,測試超快速送餐的商業模式是否可行。了解要用多少正職員工加約聘人員,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

2. 小規模的營運評估成本與費用,了解一但外送人員必須成為員工,需要增加多少成本才能維持現有的營運規模甚至擴大,進一步評估未來的財務需求。

3. 聘用正職員工,占據道德制高點,一石多鳥。

科技創新與人之間的平衡

如果能夠賺得高薪,平安度日,誰會想要每天在外奔波,風吹日曬雨淋?

這是全世界都在發生的結構性問題。24 歲以下的年輕人失業率 13.8%,有些國家甚至超過 30%。50 歲以上的中年人一旦失業,就很可能找不到工作。為了養家活口,不得不選擇零工經濟。

但這些人在高風險的環境當中工作,卻沒有醫療保險、有薪假,也不知道哪一天新的科技會把今天的自己替代掉。

這麼一想,科技創新的便利,是 Gig Worker 犧牲安全與長遠的未來所換來的,始終讓我覺得有某些地方不對勁。

【年輕人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

美國與西歐的大辭職潮(great resignation)

美國金融市場與就業,似乎看起來一片欣欣向榮。但 2021/4~2021/10 的半年之間,卻有超過 2400 萬的美國人主動離開現有的工作,稱為大辭職潮(great resignation)。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英國、德國、比利時與法國等西歐國家。

大辭職的原因有很多,比較可能的原因是 Covid-19 大流行,使得大家突然發現人生苦短,為什麼要在不健康的工作環境,做著不喜歡的工作,拿低薪過生活呢?

美國人民普遍存款不高,2019 年的調查指出有 40% 的家庭無法在無預期 (unexpected) 的情況下,支付 400美金的額外支出。

但在 Covid-19 期間,美國政府提供了補助,使得許多人在家休息,反而可能可以領到更多錢。這對年輕人(40 歲以下)尤其有吸引力,他們會把時間跟金錢花在線上學習,或者是探索各種事物,找出自己的興趣與未來的方向。

與其在餐廳打工,領著低薪與小費,卻只能勉強度日。為什麼不待在家裡領政府的補助金,探索自己的未來呢?

但就算補助結束了,還是有許多人選擇不回來工作。

有部分原因可能是因為遠距工作慣了,部分的人希望拿回生活與工作的掌控權。例如 Google 接受員工遠距工作,但會依據員工的居住地調整薪資。此外有些公司則認定只有少部分的員工可以遠距工作,其他人則必須回到辦公室。

但我想最重要的,是因為大部分的人不想再做低薪、工作環境差,沒有保障、沒有未來的工作。美國跟英國的調查都出,參與這波主動辭職的人,主要是低技能(low-skill)初階(entry-level) 工作者。一般說來這些工作薪資低,工作環境差,可能還承擔染病的高風險。偏偏收入卻剛好只能支付生活所需,看不到盡頭的苦日子。

心理因素、健康因素與暴露在外的必要業務從業人員

這波大辭職潮影響最大的行業,包含休閒與餐旅業,貿易、交通與公共事業,專業與商業服務,教育與健康產業、製造業、建築業等等。如果仔細看小分類,辭職比例最高的是

  • 餐旅業 (Accommodation and food service)
  • 零售業(retail trade)
  • 專業與商業服務 (Professional and business services)
  • 藝術、娛樂與休閒服務業 (Arts, entertainment and recreation)
  • 非耐久財 (nondurable goods)
  • 醫療照護與社會救助產業 (health care and social assistance)

這跟舊金山定義的必要業務(essential business) 有很高的重疊性,都是一般人覺得很辛苦,公時很長,薪水不高的工作。

大多數人年薪低於 6 萬美金,在疫情期間冒著染疫的風險,提供社會必要的服務。社會大眾卻投以異樣或歧視的眼光。長此以往,許多人都感到未來沒有希望,因此離開現在的工作。他們仍舊留在就業市場,希望能夠透過教育或者探索自己,找到熱情,換到較有成就感,較有動力的工作。

類似的情況,中國有崇尚極簡,放棄結婚生子,買房買車與努力工作賺錢的躺平主義,韓國有拋棄戀愛、結婚、生子、人際關係與購屋置產等等的三拋五拋七拋世代,日本則是拋棄各種物慾的悟世代。

為什麼已開發國家或新興工業國家都有類似的現象?

經濟成長緩慢,薪資停滯,失業率高,物價高漲

已開發國家長期經濟成長緩慢,例如英國、美國、德國等國家,經濟成長率平均落在 2% 。經濟成長的果實多落在資方,中低階層的勞工卻面臨薪資停滯、失業率高以及物價高漲的壓力。

舉例來說,台灣產業外移到中國,使得製造業員工沒有地方可去。公司不是倒閉,就是縮減營運規模。為了與中國競爭(甚至無法競爭),只能降低員工薪資,減少員工福利。所以我們會看到台中、彰化部分傳統產業的沒落。有能力轉換跑道的員工早已離開,只剩下部分老弱殘兵。除此之外,那些被資遣、淘汰,卻又沒有能力轉換跑道的人,只能選擇做其他低薪的工作。

歐盟成立之後,同樣是卡車司機,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甚至波藍等國勞工的薪資較低,也較願意長時間工作,這就排擠西歐國家例如荷蘭、法國、德國等地區卡車司機的工作。就算能保留工作機會,薪資也會因此而長期停滯。

但在這段時間內,教育、住房成本以及物價卻大幅上漲。大部分的產業也都面臨到無法轉型,成長停滯的問題。所以升遷的機會變少,薪資增加的幅度降低。再加上工作轉換的困難,只能做這種長工時、低薪、工作環境糟糕的工作。

印鈔把財富移轉到富人手中,促成投資熱潮

2008 金融風暴,2019 Covid-19,QE 成為各國政府挽救經濟的主要手段。歸功於科技的進步,使得各國的生產力都有所上升。但問題是這段時間增加的財富,大多被資方、百萬富翁,或者是前 1% 的有錢人給拿走。物價上漲、通膨,使得一般人的收入與資產縮水,等於財富被移轉到富人手中。

2009 ~ 2012 所增加的收入,有 95% 是由前 1% 的人所獲得。財富集中的狀況普遍出現在各國。美國只有 53% 的人持有股票、債券或基金等資產,其餘 47% 的人沒有。這表示金融資產是少數人的特權,而資產上升的好處也只有少部分的人能享受到。

薪水成長的速度,比不上資產增加的速度。無論是地產。股票、債券,都比持有現金,努力工作來的划算。因此投資的人越來越多,金融機構也越來越大。

區塊鏈與加密貨幣便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誕生的,為了去中心化而建立,本意並非炒作。但看著加密貨幣的漲跌如此兇猛,一群 FOMO 的人加入,當然就使得市場動盪更加劇烈。

科技創新帶來新的希望與機會

以前我會覺得,新型態的公司長期補貼造成虧損,浪費投資大眾的錢。

創投投資科技公司,讓這些科技公司做出科技創新,或挑戰舊有的商業模式,產生工作機會與帶來改變。創投投資者,多半是資產排名前 1% 的人的世界。就算 IPO,以美國來說也只是讓 53% 的人加入而已。也就是說,投資是有錢人的特權,最多就是從超有錢的人,換手到中產階級 (如果還有中產階級的話…)。

但大部分情況下,gig worker 的收入不高,光是日常開銷就已經很吃緊,大多沒有閒錢可以投資。所以這些新創公司燒的錢,跟他們的相關性很小,卻可以因此獲得工作。

從這樣的角度看,Uber、Doordash 等公司,使人從看不到未來的工作中解脫,或讓找不到工作的人得以工作,餬口度日。由於工時彈性,他們可以自行決定時間要用於陪家人、朋友,也可以花時間進修、探索自我。無論這些公司把 Gig worker 視為獨立承包業者或者員工,某種程度上都是給了他們一個機會。

科技始終能帶來改變。這樣想想,剛才覺得不對勁的地方,似乎又沒甚麼問題了。


關於 KT

科技人,帶著研發精神的商業開發者。歷任面板業產品經理、新創公司產品總監、台達電產品規劃。現為中國上市公司海外市場總監及多家公司策略顧問。擅長海外市場拓展,結合商業模式,分析科技業走勢。我長期在科技業工作,關注科技趨勢,也喜歡研究各種商業行為。KT 是我的英文名字,同時也是 Key Technology 的意思。我期許自己選出有興趣,有靈感的新聞與議題,提出我的看法。後續每周固定出刊,分享我的觀察與心得。如果你對這類的議題有興趣,歡迎關注我的文章。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