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夯轉型,背後的原因為哪樁?

撰文者:Gipi

翻開台灣近 5 年的企業管理熱門詞彙,除了 AI 跟大數據這兩個技術名詞外,最火紅的大概就是敏捷、OKR 以及數位轉型了。而且這幾個詞不像一般的 buzzword 都是短時間內一閃即逝,而是經過這許多年下來,仍有很高的討論熱度。

而自 2020 年 Covid-19 爆發以後,數位轉型的火熱程度瞬間超越了其他詞彙,成了最火紅的關鍵字。

2021 年台灣 Google 發佈的數位轉型報告中提到有 98% 的企業將數位轉型視為企業經營策略的重要環節,有 56% 的企業已經落實數位轉型超過 3 年以上,而有 46% 的企業是由經營階層直接領導轉型專案。

什麼是轉型(transformation)呢?簡單的解釋就是 大幅改變既有的經營管理模式來因應外部環境的變化與挑戰 。而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意味著透過 引入數位思維與工具來革新企業既有的經營模式、流程,乃至於文化 ,藉此滿足日新月異的市場需求。

在 Covid-19 期間,因為疫情迅速蔓延,企業的實體與國際業務受阻,許多只有實體業務的企業營收頓時銳減到剩下不足原先的 10%,此時企業被迫得思考線上銷售通路的可能性。銷售通路的數位化,意味著企業將業務透過數位通路向外延伸,這是企業啟動數位轉型的一種常見起手式。

除此之外,在疫情之下,企業連實體辦公都受到不小的衝擊,許多員工只能在家辦公,企業被迫實施遠距辦公。看不到人,無法面對面,考驗的是管理者對員工的信賴度,也考驗員工的自我管理能力。除此之外,當彼此無法當面溝通,溝通的效率得仰賴數位工具,包含通訊軟體與視訊會議系統。

這些都是企業原先不熟悉也不擅長的模式。管理的問題層出不窮,而團隊的協作效率也出現一定程度的衰退。新的通路,新的業務模式,新的工具,新的溝通模式,也意味著企業需要打造新的營運與協作模式。

簡單的說,數位轉型不是為了數位化,而是因為 既有的營運管理模式已經無法應付當前所遭遇的挑戰 ,導致企業出現 持續性的營收銳減、客戶大量流失、產品失去競爭力 等問題。這逼使企業必須大規模的改變既有的營運管理模式。從原先過時,無法滿足現況的模式中轉變成能因應當前挑戰的新營運模式。

不過,以下幾個問題其實值得我們思考:
難道企業不知道只有實體通路的風險嗎?知道,只是過去沒發生過太大的狀況。
難道企業不知道線上通路可能的效益嗎?知道,只是不熟悉線上通路的經營方式,所以乾脆繼續發展實體通路吧。
難道企業不知道引入數位協同工具的重要性嗎?知道,只是覺得要投入數十萬乃至數百萬,還不見得看得到短期效益,反正現在的溝通問題也不太大,就暫且維持現狀吧。

企業之所以會面臨迫切的轉型需求,多數的問題都是日積月累而來。上述這幾個問題,經營團隊只要具備基本的商業敏銳度,應該都明白。但在沒有遭遇重大突發事件(如 Covid-19)的情況下,選擇做與不做的短期差異並不明顯,因此有許多企業選擇維持原樣。

那些選擇持續革新既有經營模式,並持續引入新的管理方法與數位工具的企業,這類具有遠見型的企業,我姑且稱之為 與時俱進型企業 。

與時俱進型的企業,在引入新管理方法與數位工具的早期,可能 因投資新資產或者投入過去不擅長的營業模式,將會出現短期的經營績效下滑 ,這是一種正常現象,但這也是很多希望看見立竿見影與確定性成效的經營者不願踏出第一步的關鍵原因。

轉型並非毫無風險,也不必然就會成功,但我們可以透過逐步優化的形式來大幅降低風險,提高成功概率。

隨著企業走過轉型早期的適應階段,之後它們的經營績效將會開始改善,剛開始只有微幅的提升,可能是逐年 3-5% 的變化;與之相反,那些維持現狀,我姑且稱之為故步自封型企業,它們的經營績效短期衰退的狀況也不嚴重,可能只在 3-5% 的範圍內。

兩種不同思維類型企業的長期績效表現
兩種不同思維類型企業的長期績效表現。

甚至在市場大好的時候,故步自封型的企業都還可能持續成長,而這就給了故步自封型企業一劑強心針, 反正不改變公司也還在持續成長,沒問題的 。但他們可能忽略了一件事,那就是他們的競爭對手,那些與時俱進型的企業,他們的成長速度更快,競爭力更強。

轉型與不轉型的差別,短期不顯著,可能得拉到 3-5 年或更長的時間才看得出顯著差異。而 Covid-19 的出現,恰恰就給了這些故步自封型的企業一記重擊。

那些只有實體通路,且並未引入任何數位工具的企業,營收出現雪崩式的滑落,而那些提早佈局線上通路與引入數位工具的企業,則反而受惠於疫情,營收逆勢成長,因為在實體通路買不到商品的客戶,大量湧入了線上通路。

兩種不同思維類型企業遭遇 Covid-19 後的表現
兩種不同思維類型企業遭遇 Covid-19 後的表現。

也是因為出現這樣重大的危機,這些故步自封型的企業才意識到自己似乎需要轉型。而在轉型浪潮中,過去幾年曾出現過敏捷轉型或數位轉型這兩種概念。敏捷轉型,讓企業擁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在多變的商業環境中生存下來,且愈活愈好,而數位轉型則是充分善用數位科技,理解數位時代商業運作模式,並從中獲益。

其實敏捷或數位,其實都是企業永續生存所必須。

而這兩者,都不是一蹴可幾的,企業經營者必須居安思危, 在仍有餘裕時投入資源進行漸進式的轉型,讓組織的體質愈來愈好,逐步打造一個數位優先的敏捷營運模式與企業文化 ,而非在遭遇重大危機時才急就章展開躁進式的轉型。

數位優先的營運模式
數位優先的營運模式。

貝佐斯曾問巴菲特:「你的投資體系這麼簡單,為什麼別人不做和你一樣的事情?」
巴菲特回答:「因為沒有人願意慢慢變富。」

很多時候, 我們會忽略漸進式的改變所帶來的影響 ,因為它的變化很輕微,短期看不見成效或弊害,必須拉長時間來看才會有感。懂得投資未來,讓自己慢慢變強的企業,一般不太會遭遇重大的轉型問題,因為他們一直在適應新的世界,承擔短期風險,投資長期可能性;而那些正慢慢變弱的企業,一旦遭遇重大挑戰,因為沒有太多的時間讓它慢慢調整,只能下猛藥來解決當下所遭遇的問題,並承擔起對應的風險。

除了上述這種經營績效出現重大問題而導致的轉型外,企業也可能因為 既有的經營方式逐漸偏離願景,或者看不見未來,而展開轉型工作。

像是微軟自薩帝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於 2014 年 2 月 4 日走馬上任後,展開了一系列的轉型工作,刷新了微軟的願景、企業文化、商業模式、產品與人力資源等方方面面。納德拉接任迄今 8 年的時間,市值一度破兆,股價翻了近 10 倍,同時在最佳雇主的排名也重回前十,這都是轉型所帶來的巨大成效。

微軟會進行如此徹頭徹尾的轉型,很大部分原因是它們發現當時的微軟在手機、雲端與社群的業務上都明顯落後競爭對手,面對 Apple、Google、Facebook、Amazon 的挑戰,微軟敗勢已成,不轉真的不行,這才果斷的投入轉型。

企業邁入轉型的原因各異,而根據麥肯錫 2021 年針對企業經營者的調查報告中可以看到,有高達 64% 的企業認為自己需要積極發展新的數位商業模式才能生存至 2023 年。

各位讀者所在的公司如果也在思考轉型議題,那建議你可以回過頭去想想為什麼公司需要轉型?希望藉由轉型來解決什麼問題?當我們弄清楚轉型背後的原因,自然就更清楚轉型的目標,轉型的方向才不會亂。

這一系列關於轉型的文章共有 8-10 篇,本篇做為引言,先與大家聊聊轉型的成因,往下我們會陸續與大家進一步聊聊企業該如何思考轉型的方向與切入點,也會聊聊轉型過程會面對的問題與挑戰,並且從願景、企業文化、商業模式、人才、科技等方方面面來提供解法的思路,協助各位在轉型這條路上走得更順暢一些。

如果你日後不想錯過我們的精彩文章,你可以這麼做:

點擊訂閱我們的企業專欄
點擊加入我們的 LINE 群 - 新世代人才管理術

企業數位轉型,人才是一切的根本,想了解我們如何協助企業培訓數位轉型人才嗎?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