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持續成長的三個引擎

最近這陣子要做的事情比較多,而且捨棄了一些明明相對好賺錢的工作模式,而去做一些充滿不確定性的事,有幾位朋友問我這樣做背後是否有什麼清晰的思路,抑或只是一時興起而做?我所做的一切當然是有脈絡可循的,只是並非主流做法,我想用這篇文章來跟大家分享我是如何做職涯思考的。

三個引擎:學識、產品、影響力

我參考了劉潤在談知識工作者變現之路的架構,我調整了一下,改成我認知的樣子,我覺得知識工作者在思考自己的職業規劃時有三個引擎,即學識、產品與影響力

學識,你的專業能力與見識得先蓄積一定的能力,這是基礎中的基礎,同時你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見識,這一來需要透過經驗去累積,二來你則要不停的去處理那些更難、更有挑戰性,甚至是過去沒有面對過的問題,如此,你的學識才會持續累積

產品將你的專業知識或能力以各種形式輸出,可能是個產品、專案成果、書籍、課程、演說或部落格文章等,只有輸出,你的能力才會被認可,你的學識才會開始值錢

影響力,光有產品其實是不夠的,如果你沒有在特定的場合曝光,讓自己被看見,或者沒有足夠多的人知道你的產品或工作成果,你的影響力是不足的影響力與聲譽是一體兩面的,當你缺乏影響力時,你的聲譽傳不出去,他人對你的經驗認知較少,你的價值自然也會大打折扣

在我的觀念裡,當我具備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或聲譽後,我對自己的要求必須對等提升,因此又得持續提升學識,然後輸出、擴散,形成一個增強循環,讓自己的價值能持續提升,這是一個自我驅動的模式

現況的自我盤點與規劃

以下跟大家透露一下我正在做的事,以及我放在規劃中的事項,黃底實線的方框代表我目前已經在進行中的項目,而灰底虛線則代表我正在規劃中或有計畫做的項目,乍看之下有點多,往下讓我來剖析一下。

Image for post

學識面

我目前主要仰賴兩個來源來強化我的個人學識,分別是擔任跨產業顧問以及TGO社群。

我曾說過我擔任顧問的基本原則有二,第一,問題不難不做,第二,同行業的不做。一般來說顧問角色很少有人這麼幹的,easy money誰不想賺?簡單的問題,三兩下搞定馬上收錢多好,同樣行業的case,過去的經驗複用性高,可以很快的累積成SOP,會愈來愈輕鬆。

但因為我是透過顧問服務來累積各行各業的經驗,並驗證商業思維在各行各業適用性,所以現在這種做法當然比較累一點,但在學識面,我覺得提升的效果非常好。

TGO社群對我的幫助也很大,除了可以跟一群很優秀的會員們一起交流並幹點大事外,也透過這個平台讓我接觸到大陸跟矽谷各科技公司的高階技術管理者,在每次的交流中都覺得眼界大開,敦促自己必須要更努力一些,成為一個世界級的人才。

私董會,這是我正在思考中的案子,我想要在南部建立一個小老闆或二代的社群,目的是讓大家能有個圈子交流各自的經營管理問題,而我可以找幾位熟悉經營管理的朋友一起擔任大家的幕僚,一起針對問題提供建議並協助解決問題,形式上有點像私人的董事會,所以簡稱私董會。透過私董會我會有機會接觸到更多行業所遭遇的經營問題,對於學識的累積,一定會有正面的幫助。

看書我一直都會看,我就不列入了,那是不會有停止的一天的

產品面

大家可以看到這部分非常多,但我不是隨便亂列的,這些內容很大一部分我正在進行。

線下,顧問輔導跟培訓(包含內訓與公開班),早期培訓所佔的比重很高,幾乎佔了80%的營收,2018年起我逐步調整,到2019年,培訓所佔的比例已經在10-15%左右而已,所以嚴格來說,其實我現在不算是一個講師了。

線上,這一塊是我今年的發展重點,除了在YOTTA上已經開了專案管理課程,我在PressPlay上也已經開了兩年的訂閱課程,今年更是直接升級成商業思維學院

此外,有兩堂線上課程商業思維與商業開發其實我也準備得差不多了,希望能在今年都上架。

從上面看下來,大家應該也發現我的比重漸漸地從線下大規模的移往線上,相關的原因我在這篇這篇其實就有跟大家分享過了,在此我不多做說明了,但關鍵字就是做能規模化的事

,我今年出版了兩本書,《商業思維 BUSINESS THINKING》跟《其實,你正在做商業開發》,寫書其實是挺累人的,但就是一個結構性的知識輸出,我覺得很棒,也讓我有機會觸及到更多的朋友,很多人是透過書更深入的了解了我的學識。

下半年我應該會再準備明年的出書計畫,但主題還未確認,所以暫時不列入了。但出過書這件事,讓我了解到出書的影響力與價值,未來我還是會繼續出版新書的。

技術產品,這一塊我只有跟少數人提過,其實我在輔導客戶的過程也同步在操演一套系統化方法,一部分跟數據管理的邏輯有關,一部分則跟商業思維的實踐有關,這兩個產品的誕生,將會是一個重大的里程碑。數據產品在今年內應該不會發生,但商業思維經營工具箱應該會局部在今年實現,敬請期待囉。

這個段落跟大家摘要一下,其實我從2019年開始,我就盡可能將個人品牌的關鍵字鎖定在「商業」,商業思維、商業開發、商業X科技、商業思維年度大課、用商業思維學專案管理等,這些都是為了強化個人品牌與商業的連結,課程或演說也盡可能的聚焦於商業思維相關議題,太偏的主題基本上我都是推掉的。

影響力

對企業或freelancer來說,其實就是通路佈建、行銷與公關,透過這些,你的產品才會被看見,被看見才會有影響力,產品才會賣出去,賣出去才會真的創造收入而我必須很老實的說,學識、產品跟影響力三者,我目前最弱的就是影響力

在影響力這個層面,我一直有在做的就是寫Medium、經營Facebook、寫專欄,以及各種公開演說,這些都是我接觸潛在受眾的方法,但除了Facebook外,其實我花在經營其他通路的時間很有限,也沒有做更多直效的行銷操作與會員管理,這是我往下要多下功夫的地方。

此外,找尋內容更合適的銷售通路也是一個很關鍵的工作,思考自己的內容應該透過什麼管道曝光出去會有最強的導流效果,也要思考哪個平台的調性跟用戶族群最適合銷售我的內容,按理來說,做電商的人都會將商品上到多的平台與通路上,知識產品沒什麼道理只放在單一平台上。

商業合作也是我下半年會發展的重點之一,跟一些培訓機構與學習平台做深度合作,讓課程有機會延伸到2B的通路上。或者與其他內容創作者一同產製內容,提高產品的廣度與觸及的受眾基數,這也是一種擴大影響力的方法。

最後,廣告也會陸續投放,若要跳脫同溫層,透過廣告來打新客還是一個挺有效的方法。一些過去比較不接觸的社群,應該也要多多接上線,讓自己的能見度與影響力大幅提升。

學識、產品到影響力三者缺一不可:
只有學識與產品,產品叫好不叫座;
只有學識與影響力,就是個思想家,但缺乏乘載收益的載體;
只有產品與影響力,吃的是短期的收益,如同企業不投資研發一樣,長期會缺乏動能。

這種佈局背後,核心思路是什麼?

快樂,我曾說過人生終極追求的就是快樂,若快樂是目標,那拿來衡量這個目標的就是營收、影響力跟成就感

Image for post

營收收入要足夠,達到生活與教育小孩所必須的收入,而且要盡可能的增加被動收入以及經常性收益的比例被動收入要增加,所以我大幅減少線下收入佔比,而盡可能往線上調整;而線上課程、訂閱服務等,對經常性收益也會有直接的貢獻,讓我每個月開張時就享有一定收益,不用從零開始。

當不用擔心收入時,我就具有選擇的自由,可以決定賺哪些錢,不勉強自己賺哪些錢。

影響力,當自己有能力時,總希望能幫上更多人的忙,寫《商業思維》這本書背後的初衷很單純,就是希望能解決職場溝通的深層問題;商業思維學院則是希望創一所每個人都有上的起的商學院,讓更多人將商業思維有效的應用在工作與生活中,讓你職涯過的更順,生活更有節奏;承接均一教育平台的顧問一職,則是希望能為我重視的教育略盡棉薄之力。

能變現的影響力會給你帶來直接的收入,不能變現的影響力則會給你帶來快樂

成就感,其實我一直都是自動導航到那些我做起來會感到非常有熱情的事情上,至於那些能掙錢,但做起來不見得快樂的事,在我有能力後我希望它們消失在我的工作清單內。對我來說,幫一些值得幫的人解決問題,花心力去完成一些代表作,做一些市場上還沒人做的事情,這些都很有成就感,而若能因此帶來收益,這就太棒了。

如果你能持續做有成就感的事,而他人也願意為這件事情付錢,那將是多美好的一件事。

在我還是企業雇員時,我是這麼想的

在我還是個企業雇員時,我就一直落實上述的觀念,下圖是我大概的配置,大家可以參考參考

Image for post

學識面

我從出社會後就擔任過很多的工作角色,從技術、產品一路到業務團隊,後來更是帶領了一個跨越多種職能的團隊,在這過程中為了有效的領導團隊並做對決策,我也不得不持續地累積自己的知識,如此才有能耐跟不同職務的人溝通,而這也是我培養商業思維的關鍵過程

此外,我非常把握跟老闆請益的機會,從旭正、春蘭姊、周老師、古哥、策略長,到後來的Arthur,其實都是我請益的對象,跟視野遠高於自己的人請益,其實會讓自己成長速度加快很多,而透過這個過程,其實你與對方也建立了很緊密的關係

從我在鼎新時期,我就會主動去參加公司內的各種專案,例如內部講師、知識管理、雙軌制度建立、組織架構調整、福委會等等,這些很多都不是我們部門的案子,也壓根兒不是壓在我身上的任務,但我就是感興趣,所以就厚臉皮的主動去參與了,有些案子我後來甚至變成主要負責人之一,但我一點也不覺得這有什麼問題,就好玩。

成果面

身為員工,我主要的產出成果其實就算是我的產品,而我的成果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這個人的專業評價。一直以來我都不覺得達成個人或部門KPI有什麼困難的,但我還是會先將這些數字目標做到位,然後我會花更多的心力在公司目標的達成。

我第一次擔任產品經理時,我就說我們團隊可以技術跟市場雙向驅動,我們開發產品,推廣產品,甚至直接面對客戶都沒問題,而因為我這種特質,時常會被安排去負責新的產品或市場,而我也樂在其中能持續面對新挑戰,對我個人學識的提升很有幫助

此外,公司內部若有一些尚未有人處理的工作,而我認為我可以來做,我也會去做做看,在做出一些成績後就提出人力配置的需求,然後逐一將公司內不足的部份補起來在TutorABC時期,我本來只負責開發,後來開始負責維運,接著是產品、運營、數據、設計團隊、市場,以及一部分行銷工作與業績。

當沒有人做,你願意去做,並做出成績來時,你獲得的評價一般不會差。

影響力

當你做的不錯時,你得懂得表現,你得讓更多人看到你,我透過的方法直接而有效。

我在各種大型會議中絕對不會是悶不作聲的那個人當我需要發言時我會發言,當我覺得我需要報告一些東西時,我會主動提出需求,當我覺得大家討論沒有共識需要被引導時,我可以擔任那個引導者,當大家花很多時間在會議中,缺乏效率時,我可以擔任那個幫大家tune報告的人。

當有需要對團隊公開發言時,我也絕對不會退縮,透過演講、會議、發郵件、群組討論,甚至發佈文章都可以,我需要讓大家理解我的觀點與想法,我希望讓大家知道我能幫上忙,也希望讓其他人更了解我在努力做些什麼,這樣當然有好處也有壞處,但重點是讓大家知道你的行事風格與做事態度,基本上問題不太大

此外,偶爾也會善用老闆的背書來協助我擴大影響力,這些背書背後,支持的都是我在推動的事,也是對公司來說具有價值的事,老闆挺的是我做的事,而不是我這個人分的清這兩者,就不會落入只懂得拍老闆馬屁的批評。

永遠要記得,你的市場價值取決於三件事:
1.你得擁有學識,這是你的生存基礎,愈高的學識,你的市場潛力一般愈大
2.你得努力做出成果,不要有太多的空話,take the responsibility and ownership,把責任擔了,把事情搞定,有成績的人會有更高的談判籌碼

3.你得懂得擴大影響力,別做沉默的那群人,別總認為他人會發現你的貢獻,你不該擔任隱士,而該勇敢的發表自己的意見,懂得自我promote,機會才會是你的

這個架構其實還有進階版本,當我們將時間或資源的限制放進去後,你會發現複雜度頓時大幅的提升,而這正是每個人或企業最終得面臨的挑戰,這部分有機會再跟大家分享囉。

本篇花了較多的篇幅來解釋三大引擎,同時舉了兩個例子讓大家理解這三大引擎怎麼使用,坦白說,這個架構基本上還是衍生自商業思維,可以用在創業者,可以用在企業雇員,也可以在企業成長上,而這就是我所謂的應用場景

很多人在學習一門知識時總是學不會,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應用的場景,而我扮演的角色便是不斷為各位創造能在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的場景,而這也是商業思維學院所要帶給大家的,如果你有興趣,歡迎加入我們一起學習。


現在註冊會員,就能免費體驗商業思維學院!
除了專業學程試閱,並能查看老師和學員的課程學習討論和心得,現在就實際體驗看看學院和一般線上課程差在哪,感受不一樣的沈浸式學習!

點我立即體驗


在〈人生持續成長的三個引擎〉中有 1 則留言

  1. 自動引用通知: 商業思維:如何有效為自己估值? - 商業思維學院

發表迴響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