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職涯目標這件事

最近學院在收集問券,看看大家事業上最煩惱的事情是甚麼,發現一件有趣的事情,有11.3% 的人有職涯目標相關的困擾。內容多半是沒有職涯目標,或者目標不明確。也有的是不知道自己的定位,對職涯方向很迷惘。產業變動太快,跟不上變化。希望能看到以後的趨勢,以便搭上快速列車。

我進入第一間公司時,部門經理是大我八屆的同系學長。看著學長工作四年就升經理,領了好多股票,有房有車,五子登科。隔壁部門也有大我四歲的前輩,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擔任研發部門的經理。看著他們不到三十歲,就如此成功,令人感到羨慕,便覺得有為者亦若是。也希望能夠在公司內快速升遷。

但半年後,跟部門同事逐漸熟悉起來,便發現了每個人的經歷不同、想法不同,目標也不同。此外,我也漸漸發現,現有的工作並不是我喜歡的工作內容。我可以做,但是沒辦法產生熱情,不會對我要做的事情感到興奮,感到有衝勁。

可是一時之間,我也不知道要去哪裡。因為聽前輩說第一份工作要做三年以上,才能累積資歷,也才不會給人沒有定性的印象。只好硬著頭皮,做著一份做得來,享受著大公司的光環,但卻提不起勁的工作。那時的我,下班後都在研究如何脫離困境,哪裡可以換一份好的工作。跟不同的人聊天,研究各種可能性,期望找出一條必定成功的職涯方向。可惜的是,我發現每個人的成就,幾乎都是天時地利人和加總的結果。就算我知道別人職涯怎麼成功,也無法套用在我身上。

找尋特定職涯目標的困境

時空背景不同,同樣的事情難以複製

時空背景不同,導致我們無法複製前人的成功經驗。現在已經沒有人在說要成為下一個王永慶,或者成為第二個張忠謀。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們是那個時代,那個產業的代表,但是並非我們的舞台。加入他們的公司,最多就是成為公司的一份子,無法讓你成為他們。

1995~2005年是科技業分紅的高峰,這段時間只要能夠在幾個當紅的公司上班,例如台積電、聯電、記憶體、IC設計、面板業,公司成長擴張得快,所以分紅多,機會也多。但風水十年輪流轉,這些電子業公司,只剩下幾間公司還有相對高的收入,其他多半不再風光。現在組織穩定,營收穩定甚至萎縮,升遷加薪的機會變少,不是要排隊輪流上去,就是得用各種手段超車,才能獲得機會。

又例如電商開始發展後,成長非常快速。競爭雖然激烈,但相對機會也多。每家公司相繼推出自己的電商網站,發展線上線下通路及銷售,自然就會有很多升遷機會。但是當時電商前景不明確,有點年資的捨不得犧牲既有年資,去探索未知的領域。但是年輕一輩,願意進去挑戰的,也多能獲得歷練的機會。現在電商產業相對成熟,前人快速晉升的機會,也就逐漸變少了。

產業競爭激烈,此起彼落,難以跟上

以前一個產業可以發展20年。例如PC產業,從1980年代一路成長到2000年左右,才開始停止成長。面板業花了10年左右的時間達到飽和、過度競爭。電商也有十年左右的光景。但手機只有7年,太陽能業也只花了7年。當一間公司或者產業在成長的時候,才比較容易有升遷發展的機會。也才會有所謂的較明確的道路。而且每個產業變化太快,往往好不容易要下定決心轉過去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最好的時機。

沒有人能預知未來,就算提前預知,我們也多半沒有勇氣

正因為變化太快,沒有人可以正確預知未來。只能有一個模糊的方向。例如自駕車發展快速,我們現在都已經知道這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只是現在才要開始有點慢了。已經有太多擠破頭在供應鏈當中,在自駕車技術發展的公司當中,除非有過人的成就及資質,否則多半難以獲得青睞。

就算我們知道有些趨勢會發生,也多半沒有勇氣可以跨足。例如台灣人口快速老化,老年人口的增加,必定會有衍生相關的產業需求。例如長壽者的居住、照護、醫療、旅遊及其他服務等。但是看著長庚養生村的半失敗教訓,老人安養中心設立的高門檻,照顧老年人太過吃力,醫療服務、設備的窄門,每一項都很容易成為我們裹足不前的理由。

找到職涯方向的基本觀念

職涯是一個方向,沒有固定目的地

我們的職涯,與其說有一條明確的路,不如說更像是爬山。因為天賦、背景、經歷的不同,每個人的起點不一樣,能力不一樣,造成速度不同,方向也不同。

我們在爬山的時候,因為不知道後面有甚麼路,所以只能先選定一個方向,一步步走上去。走道區域的高點,在不同的位置重新看看下個目標在哪。到下一個目標的路上,有可能要走一段下坡路,在開始往上走;也有可能需要繼續攻頂,直到我們找到一個相對高點,重新規劃。

每個人的方向都不同,過程也都不同。所以我們應該要理解沒有特定的職涯路徑,也許是件好事。應該回過頭來,找尋自己的喜好跟動力。例如我做甚麼事情會感到興奮,感到有興趣?哪些事情是我的強項,我能夠很輕易的就做得很好? 哪些工作我可以多做一些,哪些工作我想少做一些? 往往只要有個大略的方向,摸索著前進,就已經足夠了。

進行多方嘗試,找出成就感之所在

在沒有嘗試之前,我們無法知道結果是甚麼,也無法知道自己喜歡甚麼,不喜歡甚麼。所以最好的方式,就是小規模的嘗試,測試自己對這個事物的興趣有多高,是否願意繼續探索。而當我們容易在一件事情當中獲得成就感,就會願意多花時間鑽研,繼續精進。而只有願意精進,才有機會被人看見,有所成就。

以我自己為例,學生時代我參加過許多活動,也主辦過大大小小的活動。在做活動主辦人的過程當中,我十分享受這個過程,也很喜歡在不同人、不同單位間進行溝通協調。這樣的經歷,在研發工作第三年時,意外的為我開了另外一條路。因為看到公司的產品經理對產品的規劃過程,溝通協調的內容。雖然非常瑣碎、繁雜,甚至很容易讓人覺得沒有成就感、喪氣,但我卻樂在其中。因此便動起轉職產品經理的念頭。雖然我在工作中並未嘗試過,但是在學生時代諸多的活動當中,我已經經過非常多次的試驗,所以我很有信心做產品經理或專案經理,絕對比做研發來的開心。

而事實證明,雖然產品經理或專案經理的工作非常繁瑣,在各部門間溝通協調,卻沒有實權;每天接不完的電話跟回不完的信,協調各方人馬的壓力跟衝突,但是我卻樂在其中。就算下班後還是在想要用甚麼方式解決現在的困難,改變說法或作法,提供更好的證據及數據,說明我的決策是正確的。就算我是錯的,也會因為別人指出我的盲點而感到滿足。至此,我的職場生涯才有了一點點的改變。

而且多方嘗試還帶有一個意義,就是隨著時間改變,我們可以嘗試變換跑道、轉換職位。因為人生階段、心境的不同,可能會影響我們的想法。以前覺得很重要,內心有熊熊烈火,非作不可的事,現在可能就是一把小火;而原來只是一點點小火的事情,現在卻變得無比重要。而這也是我後來從產品經理轉換到業務開發、商業開發的其中一個理由。

累積可轉換的技能

職業生涯很長,我們現在累積的技能,以後有可能不見得可以使用。除了工作上專屬的技能之外,我們應該要花時間培養可轉換的技能,例如溝通、時間管理、簡報技巧、外語或自學能力…等。這些技能,有助於我們適應現在和未來的各種角色,也幫助我們累積轉換的資本。

例如,做為產品經理,須要有能力可以做商業簡報、產品規劃、收集市場資料及分析;此外,大量的溝通協調,累積非權力的影響力,以對位階比自己高的主管、跨部門的同仁造成影響,讓他們同意我的想法,同心協力完成目標。

這些累積的資本,對於後續轉換職場角色,有很大的幫助。因為這些是跨職能、跨領域、跨產業通用的能力。雖然轉換需要花費時間心力,但是有了這些基礎能力,可以大幅縮短熟練所需要的時間。

先求浮出水面,取得代表作

縱然我們有再好的能力,再多的優點,在沒有被別人看到之前,都無法取得認同。尤其當公司組織變得龐大,升遷機會變少時,作出代表作,浮出水面,才是獲得升遷的最好方式。當公司規模很小,更需要獲得代表作,證明能力,讓他人信任,給予更多的機會。在這個時候,我們累積的資本才有機會發揮出來,取得攀登下一個山頭的門票。但代表作不一定代是驚天動地、大賣的產品。而是有可能你花了很多心思,精力,作出當下最好的東西。雖然失敗,但是旁人看到你的努力、看到你的特質,了解你的潛力,也能因此浮出水面,獲得重用。

結論

總結上述內容,找尋職涯方向的方法

  • 職涯是一個方向,沒有固定的目的地
  • 進行多方嘗試,找出成就感之所在
  • 累積可轉換的技能
  • 先求浮出水面,取得代表作

職涯沒有固定的目的地這件事,可能會令人感到困擾。因為這表示我們無法預知會發生甚麼事,怎麼發生,在甚麼時間點發生。但這有個優點,因為不知道會發生甚麼,所以每個經歷都很重要,每件事情也都可能有幫助。無論是成功的或是失敗的,都有可能成為以後的養分。這也就是接受多方嘗試的原因,無論成功或失敗,都會累積一定的經歷跟經驗,在這過程間累積可轉換的技能,獲得生涯代表作,進而取得晉升或者轉職的門票。

職涯目標不會只有一條路,也不可能非常清楚的描述,也不一定需要非常合理,繞遠路反而會比較快也不一定。在這個路上,隱約有個方向,慢慢地朝方向前進;時間對了,就會看到另一個模糊的方向。

“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去哪裡,任何一條路都可以讓你到達那裏。”


現在註冊會員,就能免費體驗商業思維學院!
除了專業學程試閱,並能查看老師和學員的課程學習討論和心得,現在就實際體驗看看學院和一般線上課程差在哪,感受不一樣的沈浸式學習!

點我立即體驗


發表迴響

X